
汤瑛莺
部门组:北校区语文组
学科组:语文
我的博客数:138
我的评论数:21
• 个人博客 (138)
汤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棉”和“恶”都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认识部首和意思,蚜虫和七星瓢虫老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介绍给大家,在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后进行朗读。老师在课堂上还训练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划词句的能力。读课文时也让同桌相互检查,听清对方朗读时是否正确。
汤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沉稳大气,令人佩服。在教学生字时,重点让孩子们借助字典自己去查找并理解含义。在教“棉”字时是通过理解字典中对这个字的解释,再结合“棉”的字形,让学生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因为“棉”是一种植物,所以是木字旁,棉花是白色的,并且“棉”通常可以制成毛巾之类的东西。巧妙地交给了学生识字的有趣方法。
《棉花姑娘》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汤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很强的设计感,把一节内容很简单、句式基本重复的课文上得很出彩。教学中对于生字的的教学很扎实,又教会了孩子怎样记住汉字的小窍门,如果最后一小节的朗读训练再加强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探究,不是语文!
谢谢汤老师的精心点评!如此专业,敬业,向你致敬!
嗯,有始有终的好活动,值得点赞!
善于观察,富有智慧的老师!
用心的点滴,会汇成欣慰的小溪,为你的创意和用心鼓掌。
绘本教学最有趣的在于想象,你的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这一绘本采用剪影的画面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故事。既讲述了一位女孩的童真又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暖暖的爱这一主题。面对这样的主旨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汤老师则深入浅出,通过抓住一句话“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一个做月亮的配方带领孩子打开阅读之门,借助读读、议议、想想等方法带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
刍议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评价方式 (2014-06-10 10:59)
栏目:个人博客
刍议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了学生的“学”堂。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不作评价或只作简单评价,缺少积极引导,制约了教学的发展。事实上,学生不可能完全具备自主建构的能力和独立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不管如何强调自主学习,都不能理解为完全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学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其中教师的评价语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所谓教师评价语,就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方面进行即兴点评之语。它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导向以及推进学生后继学习的作用。
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与情感体验的过程,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类型的评价语,比如肯定激励式、探究理解式、引领互动式等,使学生的理解从肤浅走向深刻,感悟从单一走向丰富,思考的时空更加自由等等,最终真正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的阅读对话;同时在评价中提高教师自身的听辨能力、点拨评价能力以及增强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养成良好的教学素养。
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既要传授生字、词语、句子和文章内容,又要进行朗读指导,就像一列加速行驶的火车,以迅速、顺利抵达终点为目标。殊不知,每一节车厢之间的联系是多么重要。而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就是连接这些车厢的重要一环。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也是过渡性语言,不但是对学生的发言的一个总结和点评,也是对下一个环节的过渡和铺垫,甚至是对后面某一处环节埋下的伏笔。
一、学生个体特质的针对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并不能理解为对学生一味地赞许及曲意地表扬。评价要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不了任何实际的效果。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课堂评价不能简单地由好或者是不好来概括。好的课堂评价语言应该对学生有指导、有启发。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非常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意图,以达到最好的评价效果和教学效果。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便是相同的老师教授了他们几年,他们仍然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和独立的思维。如果一个老师能够相当了解每一个孩子,知道每一个孩子内心需要的是什么?排斥的是什么?会打动他的是什么?甚至,这段时间,他最敏感的是什么?那你在这个孩子回答之后,就会用最适合他的、最有效的评价性语言。这个语言,当时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讲《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明显在走神,为了让他专注在课堂内,一般情况下,老师可能会直接提问后,突然叫这样的学生站起来回答,让他吸取教训。但是,我并没有这样做。这个走神的孩子近期因为在英语歌曲排练中被筛选下来,而始终闷闷不乐。我为了让他的注意力能回到课堂上的同时也能提高自信心,便走到他身边,故意弯下身,靠近他一点,但是又不是非常明显地问道:“狐狸赞美乌鸦唱歌好听,这是真话吗?”问完之后,大家都举起了手,这个孩子,被我的话语触动,立马抬头看了我一眼,发现我正站在他身旁,显然,他也听到了问题,但是犹豫着要不要举手,我叫了他的名字,他站起来回答:“乌鸦唱歌一点也不好听,狐狸说的是假话。”我微笑着肯定他:“是呀,当别人赞美你时未必是真的,反之,当别人否定你时,也未必就是这样的。比如:我心目中唱歌很好听的小云同学朗读也是很动人呢!你愿不愿意为大家读一读狐狸那夸张、虚假的语气呀?”他听了,猛地点头,开始朗读。之后,他始终专心听讲,课后,也露出了原来的笑容。
量体裁衣、度身定制的才是最适合的。评价语也是如此,如果肯花时间在学生身上仔细量一量、想一想,精细地不多半分,不差一毫,为他们每一个人制定出最有效、最适合的评价语,那一节课上,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无价的宝藏蕴含在其中。
二、正向的激励性评价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不会把生命出卖于你,但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于你。”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还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性评价也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找准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个性化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内的回答都需要老师给予一个评价,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是彼此间的心领神会。当孩子知道老师和自己也有“暗号”时,那种得意和自信反而可以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表现自己。
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学生以开小火车的形式来组词。这要求学生必须反应快,并积极思考。每一位学生回答完毕都会自觉坐下,后面一位就会立即站起来接着回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如果对每一位学生都进行评价,那就是打断了这个活动,也让“小火车”失去了“开”的意义。但是,有时候,孩子确实能说出一个值得夸奖的好答案,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用一脸的欣赏、一脸的喜悦来表达。听到一个好答案,我瞪大眼睛,竖起大拇指。听到一个尚可的答案,我点点头,微笑。听到一个不正确的答案,我嘴巴一张,摇摇头,用手示意:不要坐下,再说说。
为了一节课的进度,老师往往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自然很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但是,往往也会有出人意料的回答。此时,老师为了节约时间,不拖延进度,可能会很快地予以否定:“真的是这样吗?你再仔细想想,我们请其他小朋友来回答。”短短的一句话中,其实已经藏着深深的伤害了。因为,当你说完这句话时,你会发现,其他孩子得意地举起了他们的小手,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幕。回答错误的孩子失去了改正的机会,但是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他刚才是因为举手回答才得到老师的否定的,那今后,他还敢不敢再回答呢?再来看看其他孩子,他们此时举手,其中有一部分是带着胜过那个同学为目的的。这在一节课上,并不是健康的行为。
《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中,当我问:“小白兔要的不是白菜,而是一包菜籽,那它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一位学生回答:“它想,我拿了菜籽自己种,等白菜长大了,吃也吃不完,让小灰兔后悔去吧!”学生的话语其中一部分结合的文章,所以表达很正确,但是另一部分却违背了文章的本意,甚至暴露了内心的一点小思想。此时,老师既不能忽略而过,也不能指责学生,更不能让别的学生来更正他,而是引导性地说:“是的,有一点你说对了,白菜长大了,吃也吃不完,但是,勤劳的小白兔,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很大方、很善良,这个特点你本来不知道,现在通过老师的介绍,你觉得它会有想让小灰兔独自去后悔的心思吗?”在这段话的表达中,我特别强调了大方、善良这两个词。一句“这个特点你本来不知道,现在通过老师的介绍”更是给了他一个台阶和思考的空间。那位学生听了之后,马上进行更正:“它不会这么想,它应该是把白菜送给小灰兔,还送了些给老山羊作为回报呢!”此时,我露出了赞叹的笑容,夸奖她:“哇,你想得真周到,不但大方,还懂得知恩图报呀!老师也要向你学习了!”
当孩子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老师必须放慢脚步、细细聆听,在不经意间挽回任何一个孩子可能被抹杀的任何一份纯真的天性。即便这不是品社课,不是班会课,但是,语文课的宗旨就是通过每一个小故事,让孩子知道做人的道理。不但可以凭着书本上的文字,来让学生明白,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评价语,及时地做出指导和纠正,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课堂空间。
三、平等关系对话性评价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必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中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孩子们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老师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寄冰》一文中,我问:“狮子洪洪很生气,如果你就是洪洪,你会怎么读呢?”一位学生有板有眼地朗读了起来,读完后,我惊讶地说:“哟,听起来,真的很生气,老师都信以为真了!还打算安慰你两句呢!”我的话,让全班学生都哈哈大笑了起来,与此同时,马上就有一只只小手举起,要来挑战这个角色。看来,容易上当的老师,成了孩子们的动力。一句评价语如同有了魔力一般,使得孩子们都开始展现出了精湛的演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不喜欢老师尽是的训诫和说教,他们期望着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老师信任和崇拜更高一些。平时,孩子们听到总结性评价都来自老师,老师会在课堂上告诉大家,谁回答得很出色,谁回答得很完整,谁朗读得很动听等等。其实,老师忘记了一点,就是,在课堂上,你也是参与其中的一份子。如果你和学生独立分开,高高在上,那么,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就会导致大家在课堂上的默契感降低。
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一个学生读完之后,老师会说:“谁来向他挑战?”这个方法固然有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如果你能够说:“谁来向老师挑战?”或者故意眯着眼睛说:“我来向你挑战!”那起到的效果更是惊人的。与此同时,朗读之后的总结语言,更是孩子们最想听到的。如果只是一句:“你读得很棒!”那刚刚调动起来的气势就一下子失去了。所以,我会故意“贬低”自己,装出懊恼的样子,说:“哎,我轻敌了,这次没有发挥好!下次,我要再向你挑战!”学生听了之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甚至会说:“好,谁怕谁!”相信,有了这次交手,孩子对于每一次的朗读,都会特别期待。他们知道,老师也会参与其中,在这个课堂上,不是只有他们在学习,还有陪伴他们的老师。久而久之,在课堂内与老师的合作就会更有默契。短短几句评价性语言,换来的,是一个有激情、有活力的课堂。
四、实事求是的客观性评价
真实性评价作为一种新评价方式引起了语言测试学家们的普遍关注,从分析语言评价与语言教学、学习的关系入手,讨论了真实性评价嵌入语言教学过程后的语言学习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指导性的理论及操作方法。分析表明:真实性评价的核心是"投入式学习"。投入式学习使语言教学、学习与评价形成最大关联,进而促使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认知能力的发展。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或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充分肯定学生表现出色的地方,同时又有针对性的提醒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或者是朗读,有时不是那么的出彩,但是那已经是他尽了力的答案了,此时,老师可以很真诚地说一句评价性的语言,那份态度可以被学生感受到,基于你们之间的情感和默契,有时哪怕只说半句,也会有很大的效果。
当我问了一个问题之后,一个孩子很积极地举手了,站起来回答时却吞吞吐吐、语句不连贯。我暂时打断了他,并询问:“其实你心里是知道的,就是一下子不知道怎么表达对吧?”如果他点点头,我会继续说:“老师有一个建议,不过决定权还在你手里,你可以找一位你信任的同学来帮你说,或者自己说完?”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会选择找一位同学来帮忙,老师把这个指名回答的权利交给他,让他来叫一位,举手的,可以帮助他的同学。这种情况下,站起来回答的另一个孩子会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个孩子也在这个环节中没有挫败感。如果孩子选择的是继续自己说完,那老师就必须给他时间,让他再次尝试,相信孩子是可以做到的。老师通过真诚的语气来和学生商量,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知道,会就是会,不会可以寻求帮助,我们的课堂是真诚的,是平等的,也是没有压力的。
老师就是一名演员,课堂就是我们的舞台。演技发自内心,来源于当下。学生就是我们的评审,枯燥无味的内容和表情,是无法吸引这个时代的孩子的。枯燥无味的评价语言,也是无法让孩子体会到课堂的乐趣的,这对于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孩子就是孩子,只要老师愿意花心思去思考: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想听的话是怎样的?什么样的语言会对他们有真正的帮助和触动?
阅读(30) | 评论(0)
后一篇:论班级常规管理的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