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21
我的评论数:9
• 个人博客 (121)
短短一堂35分钟的课程,老师需要花费这么多准备,我好想再重新做二年级的孩子啊,老师辛苦啦!
谢谢宋老师的推荐,受益匪浅,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我都应该找到这本书细细读读!
错题本的确是个好宝贝,教会学生用好这个宝贝,在复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宋老师布置给孩子的错题集这项作业,不仅让学生学习总结得失,还让学生乐在其中。
收通过集错题,学生可以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错误原因,思考正确解题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梳理问题。宋老师的第四步:重复练习(变式练习),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值得我学习,和学生们分享、运用。
数学学习淘宝,很有新意的名字,看到宋老师很用心地成为了“错题控”,由衷倾佩,向宋老师学习!
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是这些年很多人的研究课题。
本课时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无限”的体验与感知,宋老师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上下足了功夫,值得我学习!
教师不断提升,才能获得话语权。
学习准备期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4-06-13 17:21)
栏目:个人博客
小学一年级学习准备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宋单俊
一、 设置“学习准备期”的背景意义
儿童从学前教育进入小学教育,经过两个不同的时期,从儿童的身心来看,儿童处于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因而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在此期间,儿童身心会发生一定的质变,掌握不了这一阶段的教育规律就会出现种种“学习不适应”的问题。它广泛地涉及到家庭、学校,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说,在学生学习的起跑线上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一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事情,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一年级的启蒙阶段开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很有必要。
2007年8月上海市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方案》,方案中就提出:在小学一年级的学习过程中设置“学习准备期”,目的就是“放慢教学进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学习准备期的教学要围绕“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师生情感交流”三个要素进行设计。学习准备期的时间为2—4周,准备期后,学生再开始正常的课程学习。
二、学习准备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学习准备期的数学教学目标主要落实在初步培养学生 “听、说、做”的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准备期中设计了“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学习活动,通过对数学课堂上“听”“说”“做”常规的渗透,强化了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习准备期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实地观察法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想让学生亲近学习,首先让他亲近校园。在开学前几天组织学生参观校园,让他们在熟悉环境的同时知晓所应注意的校园行为规范,并激发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向往。例如,在教《说一说——我们的教室》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前就布置了任务,要求大家多看、多记、多数,比谁看得多、记得好、数得准,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观察。当学生在走廊大厅看到星系图时,不由惊呼"啊! 北斗七星!",我看着他们可爱的笑脸,“你们怎么知道这是北斗七星?”,“我数出来的!“”我数了7颗星!“……我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对学习环境产生了好感。
(二).故事教学法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更何况是刚“断奶”的一年级新生。在课的过程中穿插讲述相应的小故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就利用了故事导入。师:数学王国三位符号管理员不见了,数字们谁也不服谁?于是国王请来了小天使来帮忙寻找。让孩子们遐想和验证。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了“>、=、<”三个符号的抽象性,又利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比身高”故事,让学生形象地从身高引申到它们的含义和书写格式,简单易懂,增加学习效率。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学习的思维由浅入深。大部分学生开始由表及里地思考,产生学习的动机。
在开学第一个月,每周利用课余或课前几分钟固定和学生分享“数学家小故事”,如孩子们喜欢的高斯、华罗庚、陈景润等 ,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伟大作用,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
(三).媒体教学法
电教把媒体引入数学课教学,既能耳闻,又能目睹,这样的教学效果别具特色。媒体教学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受到刺激,让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生非常投入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画面还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认一认”时,在学生探究新知后,多媒体显示出一位老爷爷站在一棵苹果树旁,树上结了许多写有数字(或圆片图、竖杠图或汉字)的大苹果,树下有4个竹筐,筐上写有答案。教师请学生用鼠标来帮老爷爷“摘”苹果,如果点击对了,那个苹果就会掉到筐中,老爷爷会说:“你真棒,继续努力!”如果点击错了,苹果就不会掉下来,老爷爷会说:“不要灰心,再好好想想。”利用多媒体设计具有趣味性的练习,学生不仅不会感到练习是负担产生厌烦情绪,而且还会怀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练习,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活动体验法
由于低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思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使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比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教师设置一个情境:“课堂上怎么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书、本子、铅笔、玩具堆了一桌子。原来这是小胖的书桌,第二天就要开学了,小胖的书桌还是乱哄哄的,书包还没有理。让我们来帮帮他吧。铅笔、尺、橡皮放进铅笔盒,本子、书、垫板、铅笔盒放进书包,玩具放到玩具柜里。”通过帮小胖整理书桌,学生学会了数学当中的“分类”。又比如在教学“数一数”时,利用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把数的表示方法和画画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喜欢的数字用喜欢的的图形画出来,通过画一画让孩子感知数学没有那么枯燥,寓教于乐。
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做游戏。这种方式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满足好奇心,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如在准备期中认识0-10数字的时候学生常常不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后,我设计了“故事大王”(让学生编一个和这个数字有关的小故事”)、“小歌王”(唱一首和这个数字有关的歌曲)、“小诊所”(判断数字在日字格中书写是否有误)等游戏。即巩固了知识,又活跃了气氛,效果很好。
比如在学习完0—10后,为了规范数字的书写,班级中进行了一次“我是写字小能手“比赛,比赛过程中小朋友们端正了态度又对自己提高了要求。对于数字的书写,强调学生在书写前要想好后再落笔,减少橡皮使用的次数,增强了学习规范。通过一些小竞赛活动,让孩子在活动和比赛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三、学习准备期的快乐评价
准备期阶段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评价显得尤其重要,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评价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是我们老师努力的方向。对于一个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鼓励性的评价尤为重要,这会让她更加喜欢上课,喜欢上学。在课中,针对孩子的表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有时可以用简单的评价,如:“好”、“不错”、“棒”等等;有时可以用老师的肢体语言,如:一个微笑;一下点头;一个大拇指;用手抚摸孩子的小脑袋等等;有时可以用更贴近孩子心灵的评价语言,如:当一个孩子回答问题不是很熟练,但非常认真,为了给他信心,我们可以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会学得更好。”;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精确时,我们可以说:“你答得太好了,连老师都要向你学习。”等等。在课中,教学生用一些手势对他人或自己进行评价和鼓励。如:用拍手来表扬小伙伴;用大拇指来夸同伴和自己等等。评价不仅仅在课中,在课后我们也可以进行评价。如进行一次写数字比赛,对有进步或很好的孩子进行表扬并在数学园地中张贴公示。与此同时,我还设计了一张“我能行”争星积分贴,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和进行适当的奖励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效果也很好。如在第一次使用小圆片学具,学生对学具操作充满了兴趣和新鲜感,因此教室里刚开始会有些小声音,但通过奖励五角星后学生的表现有很大改善,也对于学具的操作规范有了很大的认识和提高。
四、 学习准备期的成效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学习准备期的实施工作顺利完成,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预设的课程目标基本达成,总体效果比较理想。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经过准备期学习的孩子和以往相有着显著的差异:上学积极性提高了:睡眠时间充足了;学 习习惯初步养成了;学习兴趣变浓了;各方面发展和谐了:学习负担减 轻了;师生关系融洽 了。
2.课堂教学有了很大变化。
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以及师生情感的交流是学习准备期课堂教学不可少的三个要素。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师生真情投入、平等友好交流的场面,学生能大胆地表现自我,学习情绪十分高涨。正如有的教师所言,实施学习准备期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也让教师感受到 了成就的快乐。教师的这种体验无疑将对其后续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在教学中继续关注三个要素的渗透。
五、两点思考
(一).学习准备期的学习应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小学新生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设立准备期能够进行一下铺垫,架设一个坡度,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准备期后的正常学习状态。然而,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是不同的,适应小学生活的过渡期也会长短有别,有的可能用不了一个月,有的可能需要两个月甚至半年。为了让孩子适应环境的变化,包括培养孩子的关注兴趣、与老师之间的情感,当然还有行为习惯,而这些东西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因此,学习准备期的学习活动与后续的学习应该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体,不应截然分开。学习准备期的学习应该成为后续学习的基础,后续的学习中也应该继续有机渗透、强化和落实学习准备期的目的和要求。
年年岁岁生相似,岁岁年年书不同。一批批的学生走进校园,个性中带有共性;一次次的教学改革,共性中带有个性。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科学发展的人才,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如果说九年义务教育是万里长征的话,那一年级则是长征的第一步。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获取知识。
(二).教师也应有学习准备期
实际上,“学习准备期”并不仅仅针对一年级新生。对于教师来说,也应有个“准备”的过程,那就是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度,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上课的专业水平、能力和知识面来吸引孩子,帮助孩子们培养和巩固行为习惯,“画好人生的第一笔”。孩子们是一株株脆弱的嫩芽,需要精心呵护,在这方面,教师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比如用数码相机记录下孩子课堂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精彩瞬间,有时不要太注重结果,而要关注孩子做事的过程。至于对孩子的评价,不应只言片语,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下结论。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和家长们明白,现在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指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阅读(17) | 评论(0)
前一篇:《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
后一篇: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