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21

我的评论数:9

• 个人博客 (121)

短短一堂35分钟的课程,老师需要花费这么多准备,我好想再重新做二年级的孩子啊,老师辛苦啦!

谢谢宋老师的推荐,受益匪浅,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我都应该找到这本书细细读读!

错题本的确是个好宝贝,教会学生用好这个宝贝,在复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宋老师布置给孩子的错题集这项作业,不仅让学生学习总结得失,还让学生乐在其中。

收通过集错题,学生可以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错误原因,思考正确解题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梳理问题。宋老师的第四步:重复练习(变式练习),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值得我学习,和学生们分享、运用。

数学学习淘宝,很有新意的名字,看到宋老师很用心地成为了“错题控”,由衷倾佩,向宋老师学习!

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是这些年很多人的研究课题。

本课时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无限”的体验与感知,宋老师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上下足了功夫,值得我学习!

教师不断提升,才能获得话语权。

认识钟表 案例对比分析 (2014-04-09 14:56)

栏目:个人博客

“认识钟面”案例故事及对比分析                            

背景分析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学家弗兰登塔尔认为: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学生的再创造。

(“认识钟面”第一次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小调查,引入课题:早上你是怎么起床的?(家长叫的、自己醒的、用闹钟闹的、我看钟表的)

师:从我们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怎样起床的人最多?怎样起床的人最少?

我们能自己按时起床的小朋友可真能干!他们是用什么知道时间的?(用闹钟、看表知道时间)

2.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

师:钟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形形式式的钟表。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想想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钟表有这么多的作用,咱们必须先认识它,才能使用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出示课题:时间)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钟面

1. 初步认识钟表

1.组织小组观察学具钟面,提出观察任务。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把看到的、知道的、想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生同桌合作学习)

(2).学生汇报交流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12), 时针(短针)和分针(长针)

(板书:时针、分针)

(师出示一个错误的钟面加深巩固)

 ……

(“认识钟面”第二次教学活动)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第一次教学活动)

1.      小小调查

2.     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设计钟表,出示一空白钟面,上面能画些什么?(让学生初步尝试画一画,学生首先想到的是112十二个数)

师:那你喜欢先写哪个数呢?(一般学生先想到1

师:你能在空白的钟面上找到1所在的位置吗?请你写好。接下来写几呢?

(师生共同写完1-12

师:钟面上还缺什么?(针)

师:它们各是什么样子呢?(师一一介绍时针和分针)

师:让我们在学具钟上找一找时针和分针,并摸一摸这两根针。(学生直观感知时针和分针)

师:认识时针分针真高兴,你们愿意同它们打招呼吗?

1:分针,你好!你高高瘦瘦,像篮球明星!

2:时针,你好!你又矮又壮,像举重明星!

……

对比反思

《时间》是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知识。这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以后学习时分的基础。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因此大多数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经验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由于时间和时刻看不见、摸不着,不具备形象性、直观性,再加上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和监督能力较差,所以对时针、分针的整体认识有些不习惯,观察力的薄弱使得他们常常忽略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在认识钟面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上一节的统计作了一个小小调查,自然引出钟表在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再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引入部分在两次教学实践中没有什么改动,之后在第一次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看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再进一步认识钟面上各部分名称。但经过实践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教学过程空洞,教学气氛不热烈。

在第二次的教学中,也是先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在原有的认知上体验再创造的乐趣。先通过画钟面,定上12个数的同时初步感知钟面上各整时的位置。同时安排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钟面的直观表象,这符合孩子的思维,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充分尊重孩子们个体数学体验,如:“12个数宝宝,你喜欢先写哪个数呢?”“谁愿意对时针和分针打招呼”,孩子们那富有个性化的回答,体现了个性的差异,生成了课堂教学资源。再次,在这次教学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很好地认识了钟面上的12个数、时针和分针及特征,发挥了引导、组织、参与的作用。 

通过“再创造”教学不仅能把握学生的学习出发点,而且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和挑战力,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规律,这样学生的“学”才有意义,老师的“教”也乐在其中。

阅读(21) | 评论(0)

前一篇:福山外语节感悟

后一篇:时和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