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瑛莺

部门组:北校区语文组

学科组:语文

我的博客数:138

我的评论数:21

• 个人博客 (138)

汤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棉”和“恶”都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认识部首和意思,蚜虫和七星瓢虫老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介绍给大家,在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后进行朗读。老师在课堂上还训练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划词句的能力。读课文时也让同桌相互检查,听清对方朗读时是否正确。

汤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沉稳大气,令人佩服。在教学生字时,重点让孩子们借助字典自己去查找并理解含义。在教“棉”字时是通过理解字典中对这个字的解释,再结合“棉”的字形,让学生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因为“棉”是一种植物,所以是木字旁,棉花是白色的,并且“棉”通常可以制成毛巾之类的东西。巧妙地交给了学生识字的有趣方法。

《棉花姑娘》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汤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很强的设计感,把一节内容很简单、句式基本重复的课文上得很出彩。教学中对于生字的的教学很扎实,又教会了孩子怎样记住汉字的小窍门,如果最后一小节的朗读训练再加强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探究,不是语文!

谢谢汤老师的精心点评!如此专业,敬业,向你致敬!

嗯,有始有终的好活动,值得点赞!

善于观察,富有智慧的老师!

用心的点滴,会汇成欣慰的小溪,为你的创意和用心鼓掌。

绘本教学最有趣的在于想象,你的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这一绘本采用剪影的画面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故事。既讲述了一位女孩的童真又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暖暖的爱这一主题。面对这样的主旨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汤老师则深入浅出,通过抓住一句话“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一个做月亮的配方带领孩子打开阅读之门,借助读读、议议、想想等方法带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

好老师的细节 (2014-09-09 16:14)

栏目:个人博客

好老师的细节

某一天,收到了来自校长的一封邮件,打开,主题是“好老师的细节”,本以为是一篇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谁知,只有简短的9条。难道,要做好一个老师,只要重视这9条吗?带着疑问,我慢慢地阅读了一遍,突然发现,内心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甚至有点激动。因为有些做法,与我内心所想的竟然不谋而合,而我总觉得自己原本的观念又少了一些什么来支撑。现在,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中第一条就说不要勉强打瞌睡的同学,因为你没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看在老天爷的分上,请讲得有趣些。”显然,这是在说那些大孩子的行为,但是小孩子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很多老师抱怨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做小动作,不肯听讲。甚至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告诉家长,向家长抱怨,孩子思想如何不集中等等。其实家长能做的仅仅只是在上学前耐心关照自己的孩子一句“今天上课认真听哦!”当孩子进入课堂后,家长完全不在身边,在孩子身边的,就是老师。所以,我认为,最失败的老师,就是把孩子在课堂内让自己不满意的行为去告诉家长,甚至指望家长能严加管教的。

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兴奋点都各不相同,一节课有各种不同环节,可能有的孩子喜欢朗读,有的孩子喜欢想象性题目,有的孩子只喜欢安静地写字。当然,更有些孩子只喜欢玩乐。那么一个好老师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上吸引每一个孩子。甚至可以为了某一个孩子,为他临时、特意设计一个环节。有一次,我在语文课上,正在让孩子根据课文中的一处句子进行说话练习,有趣的话题,吸引了不少孩子积极发言,有的孩子听到别人的回答还会哈哈大笑。但是,我注意到有一个孩子低下了头,他似乎对桌肚里的那把尺更感兴趣。这个孩子平时最喜欢的是朗读课文,一旦没有朗读的环节,他就显得很自卑。此时,为了让他也能参与到大家的话题中,我临时加入了过渡语:“听了前面几个同学的发言,老师发现,课文中的这句句子写得真的太好了,很想让最擅长朗读的小朱同学再为大家朗读一遍。”话音刚落,小朱抬起了头,同时赶紧拿起书,匆忙找寻着那句话,为了帮助他,我故意说:“有谁想向小朱挑战的?”同学们积极举手,我对小朱说:“来,选一个对手吧!这个环节交给你了。”小朱得意地选了个同学,那个同学先朗读,然后小朱马上找到了那句话,接着朗读……一节课结束后,我问他:“当你在朗读得时候,你是不是希望全班每一个人都能来欣赏?”他用力点了点头。我说:“是啊,每一个发言的小朋友都希望别人能听到他的发言,如果有人对他的发言不感兴趣,他一定很失望。”虽然我没有再多说什么,但是我相信,小朱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课堂上,老师就是一个演员,当你在表演时,只有靠自己精湛的演技来吸引小观众的眼球,靠自己生动有趣的话语来让小观众们学到、记住、最后就是喜爱。你不能在自己糟糕的课堂上,指望每个孩子装出认真听讲的样子来,你不能规定孩子为了你改变,要改变的只有你自己,要改变的只有老师自己,愿意改变,才能算是一个老师,而改变成功,才能算是一个“好”老师。

阅读(36) | 评论(0)

前一篇:快乐的5天

后一篇:《燕子过海》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