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21

我的评论数:9

• 个人博客 (121)

短短一堂35分钟的课程,老师需要花费这么多准备,我好想再重新做二年级的孩子啊,老师辛苦啦!

谢谢宋老师的推荐,受益匪浅,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我都应该找到这本书细细读读!

错题本的确是个好宝贝,教会学生用好这个宝贝,在复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宋老师布置给孩子的错题集这项作业,不仅让学生学习总结得失,还让学生乐在其中。

收通过集错题,学生可以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错误原因,思考正确解题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梳理问题。宋老师的第四步:重复练习(变式练习),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值得我学习,和学生们分享、运用。

数学学习淘宝,很有新意的名字,看到宋老师很用心地成为了“错题控”,由衷倾佩,向宋老师学习!

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是这些年很多人的研究课题。

本课时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无限”的体验与感知,宋老师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上下足了功夫,值得我学习!

教师不断提升,才能获得话语权。

2014责任杯低段团队总结 (2014-11-28 15:58)

栏目:个人博客

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2014学年“责任杯”教学第一团队汇报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座花园,只有拥有如黑土般厚重的行动和如花朵般绚丽的思考才能使整个花园更加完美。只行不思,生活将是荒芜的沙漠;只思不行,生命将是枯萎的花朵。且行且思,一路走来,承载着梦想,沐浴着阳光……

我们低段数学组所有成员在追求理想课堂的同时不断反思实践,秉承着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的工作理念,力争能在每一次的“责任杯”教学展示中都能呈现我们不一样的智慧和成果。在本次团队建设中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推进:

  一、更为专业地解读教材

     整体把握教材与深入解读文本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纵向要把握知识脉络,横向要沟通知识联系,要做到“脑中有树”,才能“心中有数”,进而才能做到“教学有术”。

      崔倩倩老师教学的《5333等于8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基础上,进行乘法分配律初步认识的教学。利用中午时间我们五位教师完全通读了《教学手册》,以下就是我们针对本堂课所做的的教材分析:

学情调研

学生的乘法学习基础扎实,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按组计数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还未上升到明确地用算式表示的程度。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同时为后续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理解作适当的铺垫。

2、通过填一填、圈一圈、说一说、算一算、试一试等活动,进行相应的巧算,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重难点

 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巧算。

 理解算理,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知识衔接

基础:1、乘法意义  2、表内乘法计算

后续: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分拆 、竖式计算   2、乘法分配律

拓展性练习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分拆

可渗透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假设、化归

可持续发展的渗透点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进行数学生活化的探究。

3、整合本册教材的巧算,进行区分和理清算理。

和原先的教材分析相比,在这里多加了两项分析:“知识衔接”和“可持续发展的渗透点”,了解纵向知识走向,提升了教师的“善教”本领,解决了知识内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提升了教师的内功,同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二、更加用心地读懂学生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清晰要促进学生发展,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有效教学=把握学科本质+准确了解学情,教师必须要努力读懂学生,从课前、课中、课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为此在试教前,崔老师针对不固定的教学班级做了学情分析和课前测试,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案和课堂稍作调整。比如,3班的小朋友虽然总体不够活泼,但对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因此她设计了自主画图验证算理,让学生圈一圈、说一说、写一写,既有形式又不失活泼 ,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前的测试也了解多数孩子对于几个几的合并思想已经初步形成,所以教学目标侧重于训练学生“说”、数形验证和理解算理。

   上海市一期课改教材中“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年级,而二期课改新教材则放在二年级上,放置的年级不同,当然具体的目标要求也不同,但数学的基本思想与认知过程有相同的地方。问题在于二年级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在研究、分析教材后,转变了以往“备课”的思维习惯,突破“以例教例”的思路,先考虑本节课新授内容中有哪些“新”成分?经过多次分析探讨,我们总结得出本课“新”的成分就是:当每一份的个数相等时,5333就等于83,可以合起来算。有了“新”的成分再思考:如何“创设情境、提供信息、启发思维?”。根据二年级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组内成员一致认为:一是利用生活素材,这样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并用孩子喜欢的动画情境使之更加生动。所以崔老师创设了“小狐狸开店招聘营业员”这样的生活中较常见的有趣情境,并进而出示商店中的商品。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出示苹果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交流,该班的孩子思维清晰,恰到好处地衔接到知识点。三是启发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来理解新的算法,崔老师在学生交流的算式上又进一步追问乘法算式表示的含义和总份数怎么算出来的,通过层层铺垫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样递进的数学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实物——图形——算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有效方法洞悉学生思维、感悟学生内心,并与学生交汇心灵,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易于接受、更为成功。  

三、更为智慧地设计课堂

    新课标提出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因而设计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就十分重要了。崔老师在执教《5333等于83》一课中,就力求让学生充分地思起来、问起来、辩起来、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猜想—操作—验证—结论。整个设计还是先以实物为依托,求黄苹果和红苹果一共有几个?然后再从实物抽象到半直观的图形。从看圈好的图说说、算算到照样子圈圈、算算,再到自己独立圈一圈、算一算。学生产生了2个一圈、3个一圈、6个一圈多种想法。这样既强化了对新知的认识,又逐步提升了练习的思维容量,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充分展开。从整节课来看,力求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到数学模型的构建,再到应用与拓展”的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过程。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崔老师采用了“探究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从借助图片到抽象计算,在学习活动中养成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结友好的精神,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本节课也比较重视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引出乘法算式,让学生易于理解合并的含义。

在最后的拓展训练中,崔老师结合下学期第一单元学习的“分拆”,对本次教学做了一次延伸,让学生分拆15X4,分拆成两个表内乘法算式,对知识做了一次深化和拓展,增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团队力量-----美丽和谐的一群追梦人

 我们低段数学组五位成员细数工作着的美丽,从各个角度凸显了本组的工作特色。一年级的相老师和章老师一向在组内乐于助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们俩,这次她们勇于承担了照相和教材分析的任务;小顾是我们组最年轻的成员,但也是信息技术能力最强的老师,只要崔老师碰到缺少上课素材和课件制作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出现。而作为执教的崔老师,勇挑重担,在备课、上课中看到了她与众不同的智慧,并及时与大家商讨、总结,每一次试教总能给予大家惊喜。同时康组长全程参与我们低段数学组的磨课研课活动,她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数学课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彻底解放学生,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要以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韧性和毅力走出有年级特色教学之路。 有了她的陪伴和指引,我们不在傍徨。团队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

我们是一群快乐地“追梦人”,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也许我们离卓越很遥远,也许我们永远都达不到卓越,但我们要做最好的自己。在专业精神的感召下,在专业情谊的凝聚下,责任在肩,不断成长!

                                                   宋单俊

阅读(15) | 评论(0)

前一篇:追求真实的课堂 展现真实的自我

后一篇:原来数学这么有趣——12月智巧趣题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