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瑛莺
部门组:北校区语文组
学科组:语文
我的博客数:138
我的评论数:21
• 个人博客 (138)
汤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棉”和“恶”都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认识部首和意思,蚜虫和七星瓢虫老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介绍给大家,在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后进行朗读。老师在课堂上还训练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划词句的能力。读课文时也让同桌相互检查,听清对方朗读时是否正确。
汤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沉稳大气,令人佩服。在教学生字时,重点让孩子们借助字典自己去查找并理解含义。在教“棉”字时是通过理解字典中对这个字的解释,再结合“棉”的字形,让学生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因为“棉”是一种植物,所以是木字旁,棉花是白色的,并且“棉”通常可以制成毛巾之类的东西。巧妙地交给了学生识字的有趣方法。
《棉花姑娘》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汤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很强的设计感,把一节内容很简单、句式基本重复的课文上得很出彩。教学中对于生字的的教学很扎实,又教会了孩子怎样记住汉字的小窍门,如果最后一小节的朗读训练再加强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探究,不是语文!
谢谢汤老师的精心点评!如此专业,敬业,向你致敬!
嗯,有始有终的好活动,值得点赞!
善于观察,富有智慧的老师!
用心的点滴,会汇成欣慰的小溪,为你的创意和用心鼓掌。
绘本教学最有趣的在于想象,你的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这一绘本采用剪影的画面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故事。既讲述了一位女孩的童真又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暖暖的爱这一主题。面对这样的主旨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汤老师则深入浅出,通过抓住一句话“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一个做月亮的配方带领孩子打开阅读之门,借助读读、议议、想想等方法带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
“好学”比“学好”更重要 (2015-06-21 09:51)
栏目:个人博客
“好学”比“学好”更重要
近期有幸拜读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的关于“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文,感触很深,收获颇丰。文中提到的三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而钱颖一从教育改革实践中悟出的教育理念,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好学”比“学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其中令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好学”比“学好”更重要。
“学好”与“好学”有很大区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的境界:“学好”是学习中被动的接受,而“好学”则是学习中主动的探索;“学好”是今天学习的一个结果,而“好学”则是今后学习的一种习惯;“学好”只是对学习已有知识的一种度量,而“好学”则是对学习未来知识的一种态度;“学好”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好学”是为了探索问题;“学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学”追求的是真理。“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
本学期,我尝试了让学生用一种新的方法预习新课文。整个操作过程花了点时间,也费了很多心思,但是后来,这个方法大受学生喜爱。甚至有些不爱写作业的学生,因为喜欢预习新课文,而一到家就兴匆匆地开始主动做起了作业。甚至愿意花很多时间在上面。而之所以一个预习作业能让学生变得如此“好学”,是因为这个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样可以掌握知识,然后可以交流知识,甚至可以被欣赏。时间一长,预习作业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甚至有的孩子因为课文学完了,没有新课文,而感到遗憾。
其实,一开始在操作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我选择了3篇课文为样本,告诉学生,我会怎样预习。因为课文内容不同、生字词语不同、出现的知识点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所以,三篇课文的预习思路和方法各不相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要直接放手让他们去操作,这肯定还是不可行的。所以,到了第四篇课文,我还是给了学生一些类型来选择,或者说是建议学生从这些方面去预习。比如:生字部分,可以预习笔顺,而找到正确笔顺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利用“笔顺字典”,还有一个是利用老师发给家长的“查笔顺软件”。我在投影仪下演示了如何通过这个软件来查笔顺,学生发现很有意思,立刻被吸引了。再比如:词语部分,我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有价值的词语,直接查字典,学生会觉得没多大的困难,因此,也愿意去做。之后,他们发现,很多自己去查阅的词语,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会提问的词语,自己可以把答案读给大家听,连老师也要借用自己的答案,就变得很有成就感,兴趣就更大了。在整个预习过程中,还有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就是老师不做明确要求的拓展环节。他们自己在预习本上,可以取各种名字“知识天地”、“小百科”、“小博士答疑”……然后,在这些名字下,学生一般都会采取贴一些网上找到的小图片,小资料。摘抄一些自己查到的小资料。这些资料,在课堂上,又一次成为自己“炫耀”的法宝。就这样,渐渐地,从预习本上可能只有3个预习点,到5个,到10个,甚至更多。
预习本并不是作业本,第二天我不会收起来批改,而是先上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利用起来。当本课结束了,我再收齐本子,开始批改,并把其中最有价值的预习点打上五角星。得到五角星的那个知识点,学生可以再写在老师准备的一张知识卡片上。这样的知识卡片,已经有厚厚的3本了。这么做,让学生感觉,这是自己为班级积累的知识财富,也很关荣。
“好学”是懂得怎样学的一种能力。学生一旦掌握了怎样学的方法并表现出一种较强的能力,自信心就会更强。
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会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据说,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问的是:“你今天提出了什么好问题”,甚至还接着问,“你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老师回答不出来的?”现在有了这样的预习方式,我们的课堂上,老师会问:“你从同学那里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他提出的问题,谁能来解答?”,“这个问题,老师无法回答,谁能有更专业的答案?”……
其实,教育的这三个基本的问题,可以分开解读,也可以合并起来思考。如果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而老师也很明确自己的学生需要学什么,那么“怎么学”这个问题,就会使得教师和学生不可分割地共同参与其中。当然,教师必须知道,自己的学生该怎么学?学生不同,方法不同,兴趣点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好学”比“学好”更重要,兴趣比成绩更重要,老师需要学的,比学生需要学的更重要。
阅读(16) | 评论(0)
前一篇:《爱写诗的小螃蟹》教学反思
后一篇:无限的创意,精巧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