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琳珺
部门组:小学部-英语
学科组:English
我的博客数:116
我的评论数:8
• 个人博客 (116)
陈老师:看了你的文章我很感慨,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自我并付诸行动,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良好品质,赞赏你!石惠新
正达为每一个福娃提供了成长、展示的舞台,我们的福娃很幸运、很幸福!
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分钟,看到每个孩子的不同,鼓励他们朝着自己原本的样子越长越好,你真棒!
同为班主任的我们,有着同样的感悟!相信孩子们通过这次比赛都收获了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Impossible mission变成了possible, 而且是做到了commendable,为你们点赞!
为小朋友们整齐划一的动作,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家长的全力支持点赞!
陈老师的这节课上的是Part C小故事,整节课思路非常清晰,条例明确,学生在她的带动下完成了Being a good citizen的思维导图,完成本节课task,值得学习的是Part C故事教学的重难点是需要自己把握的,陈老师把握的很到位,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
课上的棒,文章分析的也值得学习!
英语课堂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2015-06-25 12:51)
栏目:个人博客
英语是一种世界通用的交流工具,但是英语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种工具。英语语言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分的。但由于现在的英语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老师一味地传授书本知识,过于强调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重视聚合思维,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对于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只能做到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单一的思维方式,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循规蹈矩,从而形成思维定势,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这样的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设会,这需要人们在掌握常规的同时,又能够打破常规,并在常规的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当务之急。
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根据发散性思维的四大特点(积极性、广阔性、求异性、联想性),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积极性——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性好动、思维活跃。作为教师,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亲和力,努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在课上愿意表达,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有些学生还不够成熟的表达,教师也应从正面进行引导,避免负面地否定,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生答错题的情况,避免说“这样不对”、“你错了”等话,可以改为“你能再想想吗”等鼓励性语言。
2.广阔性——合理地将英语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发散性思维需要学生拥有较广的知识面,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合理联系其他学科,拓展学生视野。例如:在教授in/on/under这几个介词的时候,如果仅仅是让学生根据所看到得物体所在位置进行描述,显然是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于是在上这课时,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道具:一盆水、一个鸡蛋、一支铅笔和一包盐。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告诉学生,今天的课上我们会进行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我们将就鸡蛋和积木在水中所处的位置进行探讨。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对今天所学得内容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我先让学生思考、猜测,鸡蛋和铅笔在水中的位置,鼓励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设想。接着,我又将鸡蛋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盐水中,让学生观察鸡蛋在水中所处的位置,然后提出质疑。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所学知识也不仅仅停留于英语学科本身。
3.求异性——设置开放性话题,鼓励学生更广更深地思考
开放性话题的设置努力克服思维定势。例如,有一堂课,我们需要学生用It is…/ It has…/It can…等简单句型对动物的长相、特征及能力进行描述。我创设了有关小老鼠想要摘得苹果树的苹果吃的故事情景。可爱的小老鼠想要摘苹果吃,可由于个子太矮,一直都没有成功。而小老鼠的朋友小鸟(会飞)、袋鼠(会跳高)、大象(有长鼻子)都通过了自己的努力摘得了苹果。在学习了四段主体文本后,我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动物可以摘得苹果呢?学生们积极思考,但是大部分学生给出得答案是猴子和蛇会爬树、长颈鹿脖子长,都能摘得苹果。有个别小朋友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不走“寻常路”,给出了一些更加另人欣喜的答案:例如,有的小朋友说,犀牛可以用头上的角顶苹果树,让苹果落下等。
4.联想性——让学生多参与"头脑风暴"及故事创编等活动,发挥想象力
发散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英语课中,我经常会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以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故事教学法也是非常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时候我会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创编过程中。例如:在教授angry这一形容词时,我让学生先阅读绘本故事《菲菲生气了》,在有了充分的体验后,我让学生自编故事结尾:如果你是菲菲,当你生气了你该怎么办?
在我的课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更好地学习了语言,也拓展了思维,开拓了视野。当然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同时,我认为,也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把握好”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个上课环节的时间,在合理安排利用时间的前提下,开展合适的教学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如果一节课光顾着给学生拓展内容,激发思维,而忽视了学生本应掌握的语言知识点,那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例如,在我曾经观摩的一节课中,老师要求学生学习有关运动的一些简单名词,并能够用I can…/ I like…句型表达自己在运动方面的能力与喜好。执教老师在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给学生拓展了有关跑酷运动的阅读训练,这本是好事,但由于文章内容多,导致耗时过长,学生的核心语言训练时间不走,造成最终没能达成教学目标。上海市英语教研员、英语特级教师朱浦老师一直强调“We are on the way”,就是告诫我们要走在“大路上”,要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量”。
2.把握好“度”。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特点,作为教师就应该根据孩子现有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内容。例如,在上文中提到得“动物摘水果”的故事就更加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如果把这一内容,放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那么就显得幼稚了。相反,如果把一些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内容,强加给小学低年级学生,那一定也不能在学生中产生共鸣,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远的任务,这需要老师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探索时间,以英语知识为信息载体,在把握好“量”与“度”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阅读(708) | 评论(0)
前一篇:2BM3U1P3教案及反思
后一篇:英语课堂中的情景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