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瑛莺

部门组:北校区语文组

学科组:语文

我的博客数:138

我的评论数:21

• 个人博客 (138)

汤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棉”和“恶”都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认识部首和意思,蚜虫和七星瓢虫老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介绍给大家,在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后进行朗读。老师在课堂上还训练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划词句的能力。读课文时也让同桌相互检查,听清对方朗读时是否正确。

汤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沉稳大气,令人佩服。在教学生字时,重点让孩子们借助字典自己去查找并理解含义。在教“棉”字时是通过理解字典中对这个字的解释,再结合“棉”的字形,让学生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因为“棉”是一种植物,所以是木字旁,棉花是白色的,并且“棉”通常可以制成毛巾之类的东西。巧妙地交给了学生识字的有趣方法。

《棉花姑娘》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汤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很强的设计感,把一节内容很简单、句式基本重复的课文上得很出彩。教学中对于生字的的教学很扎实,又教会了孩子怎样记住汉字的小窍门,如果最后一小节的朗读训练再加强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探究,不是语文!

谢谢汤老师的精心点评!如此专业,敬业,向你致敬!

嗯,有始有终的好活动,值得点赞!

善于观察,富有智慧的老师!

用心的点滴,会汇成欣慰的小溪,为你的创意和用心鼓掌。

绘本教学最有趣的在于想象,你的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这一绘本采用剪影的画面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故事。既讲述了一位女孩的童真又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暖暖的爱这一主题。面对这样的主旨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汤老师则深入浅出,通过抓住一句话“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一个做月亮的配方带领孩子打开阅读之门,借助读读、议议、想想等方法带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

“读儿歌”一课的教案设计及反思 (2015-09-15 20:49)

栏目:个人博客

(入学准备)           7  读儿歌

 

教学目标:  

1、了解你问我说的对话形式,鼓励在课堂上积极动脑、积极参与,表达完整。

2、认读问、会、说、儿”4个汉字,认识基本笔画撇、捺

3继续练习使用正确的方式指读两句话,用适当的停顿和恰当的语气,并发挥想像学习续编儿歌。

教学重点:认读问、会、说、儿”4个汉字,认识基本笔画撇、捺,能正确朗读问答句。

教学难点:能跟着录音练习朗读儿歌,并发挥想像学习续编儿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时间: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仔细观察这幅图,听清楚老师的提问,来回答。

问题(1)图上有谁?

2)他们在做什么?

3)图上站着的有谁?他俩为什么站着?(生回答,师:瞧,就像我们现在这样?)

2、师总结:这是一堂语文课,在语文课上,老师要教给大家一首有趣的儿歌,这首儿歌就藏在下面,如果大家能够闯过这些难关,那这首儿歌就会出现了,让我们一起加油!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一)、第一关:谁是听力大王。

1、师:先听清楚老师朗读的句子,你听到的句子里,说到了谁?

生:有老师,有小明。

2、师:再听清楚老师朗读的句子,老师在做什么,小明在做什么?

生:老师在问问题,小明在回答。

3、师:对啊,课堂上,老师经常会提一些问题,这个字就读“问”。谁学着老师的来读一读。

(指名,开火车)

4、老师问了问题之后 ,总会有聪明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个字就读“说”,看看老师的口型,听一听,谁能和老师读的一样?

(指名,及时更正)

 

(二)、第二关:谁是火眼金睛

1、出示:问、说

1和“说”里都有一个相同的字,你能找到吗?

“口”字,说明“问”和“说”都需要用嘴。

2)出示:谁来问?学生根据提示回答“老师问”

           谁来说?学生根据提示回答“小明说”。

2、师:第三次听老师朗读,听清楚,老师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小明怎么回答的?

生根据提示回答:老师问:“你会读儿歌吗?”

                小明说:“我会读。”

3学习

 1)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幼儿园、儿童乐园、儿科门诊……)

 2儿歌就是为我们小朋友创作的、适合儿童唱的歌谣。它充满着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3)谁能读清楚这个字?注意舌头卷起来。

4、学习“会”:大家发音很标准,奖励大家猜一个字谜

1)猜字谜(人在云上走)

2)读清楚,这个字读的时候很骄傲,因为你会了,所以,果断的,大声的读出来。

3)我们不但会读这个字,还要会写。那才是真的会了。老师把写这个字的关键笔画教给大家,今天要学习的新笔画是谁呢?  请看——(出示)撇、捺 ,观察撇和捺的方向。     

   A师范写,要求眼睛盯着看,说说你看到了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B书空,写字板书空,同桌手心里书空。然后请同桌说一说,评价一下。

过渡:会这个字里不但有撇和捺,还有你刚学过的什么笔画?

  把田字格里的“会”补完整。

5、游戏:这些字宝宝中有新笔画撇和捺吗?它们藏在哪儿呢?

(出示) 生、儿、文、说、们、问、会

 

(三)第三关:谁是写字王。

1、描写两个笔画,要求写字姿势正确。

2、投影仪下来评价。

 

(四)第四关:谁是朗读高手。

1、叫号游戏:问、会、儿、说

2、师: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词语放在课文中读一读。指导读出问话的语气,师范读、生跟读、齐读、指名读。

   注意朗读时的正确评价指导。

 

三、朗读儿歌、激发兴趣

1、师:闯过了四关后,藏在后面的儿歌终于出现了,我们来看看,这首儿歌吧!

  出示:一只青蛙一张嘴

2、朗读后,自己学着编一编。

四、拓展练习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问问答答的游戏,好吗?看书上插图,如果这是一节数学课,老师会怎么问?(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创设情境练习问答)

  

     )问:“(          ?”

(     )说:“(           )。”

作业设计:

1、听录音,读课文,描写“撇、捺”

2、续编儿歌

板书:                  会问    会说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学生在入学准备期中第一次接触问句,在一问一答的语境下,感知如何读好这样的句子。我集合本课的语言环境,设计了多次问答的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会倾听问题,然后准确地回答问题。首先我出示了一幅图,来自语文书本上,问:“图上有谁?”在设计时,我预计到,由于学生进行了预习,他们会急于表现自己所学到的,因而回答时恨不得将自己能回忆出的课文中的句子一股脑儿说出来。因此,我提醒学生,要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听清楚老师问了什么。回答不在于多,而在于准。经过几次纠正和示范,多数学生当堂就明白了,回答问题的要领。

接着我设计了“过五关”的游戏环节,每一个环节中渗透的是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的设定在非常基础的环节上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关就是考验学生是否会用心倾听。时刻引导学生专心地听老师的范读,然后把听到的内容清楚地说出来,说的时候要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比较成功的是第二关的“火眼金睛”,要求学生找一找,“问”和“说”里有没有一个相同的字。学生觉得问题很有趣,眼睛仔细观察。学生能找出相同的字是“口”,此老师讲“口”就是代表嘴巴,是一个动作,这个简单的概念自然地教授下去,学生脑海中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识字教学中,比较成功的设计是“儿”字的教学,我问学生在哪里见过这个字,但是并不放手让学生随意回答,而是出示了相应的图片,这些图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幼儿园、儿童乐园、儿科门诊。图片的出示并不是简单的照着图片说,而是让学生根据老师示范的句子来练习怎么把这个字说清楚。比如,老师示范“我在幼儿园的大门上看到过儿这个字。”当学生在回答时,老师就要关注到,学生有没有把句子说完整,会不会出现病句的情况,如果有,及时纠正。

在笔画教学中,出现了两个比较难的笔画“撇”、“捺”。在这里,我的教学不够扎实,速度略微快了些。主要问题有1、田字格的位置讲解不够细致。之前的笔画中出现了“横中线”、“竖中线”、“中心点”的概念,今天在教这两个新笔画时,应该清楚讲解“左上格”、“右上格”、“坐下格”、“右下格”的概念,这样在写“撇”的起笔时,就能清楚地讲明白如何起笔,起笔的位置在哪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一年级起始阶段,切不可急于求成。即便一次没有讲清楚,可以再次、多次反复讲,可以换一种方法讲,用更加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方法来慢慢讲。每一节课都吧必须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主方向,听的方法,说的方法,站的方法,坐的方法,甚至举手的方法,翻书本的方法,都是贯穿在整堂课中的。着重培养学生听和读的习惯,训练学生认真听、专心听、读正确。训练的范围要广,形式要多样。教师要注重评价,对于声音响亮、态度大方、朗读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树立榜样。评价以激励为主,可以师生共同参与。

 

阅读(24) | 评论(0)

前一篇:君礼臣忠——如此可贵

后一篇:“汉字多奇妙”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