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21

我的评论数:9

• 个人博客 (121)

短短一堂35分钟的课程,老师需要花费这么多准备,我好想再重新做二年级的孩子啊,老师辛苦啦!

谢谢宋老师的推荐,受益匪浅,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我都应该找到这本书细细读读!

错题本的确是个好宝贝,教会学生用好这个宝贝,在复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宋老师布置给孩子的错题集这项作业,不仅让学生学习总结得失,还让学生乐在其中。

收通过集错题,学生可以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错误原因,思考正确解题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梳理问题。宋老师的第四步:重复练习(变式练习),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值得我学习,和学生们分享、运用。

数学学习淘宝,很有新意的名字,看到宋老师很用心地成为了“错题控”,由衷倾佩,向宋老师学习!

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是这些年很多人的研究课题。

本课时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无限”的体验与感知,宋老师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上下足了功夫,值得我学习!

教师不断提升,才能获得话语权。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5-10-21 13:03)

栏目:个人博客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指教学中包括老师在类的群体心理气氛,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愉悦、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得自主、学得生动,使学生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如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课一开始我就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可能心理还在想:上数学课怎么问我们喜不喜欢画画呢?接着我就说:“今天啊我们一边画图画,一边学数学!”这样把乏味的应用题教学寓于画画中,化静为动,把他们带入一种美妙的情境中,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探索活动,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抓住契机,让学生产生新的需要。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的岔道口指路,是学生能动地得到发展。数学的核心是思考,而有价值的思考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余地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的编排体系上同样能体现出这些,它不直接轻易呈现结果、结论或方法,而是用一个问题作引子,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同伴交流得到结果、获得结论和方法,那么我们在教学时也要遵循教材的意图,创设空间让学生在经历了一些自我的亲身探究后主动获取。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算理和解答方法这一课时,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算理和解答方法。而这一可的难点是理解和掌握“甲比乙多几个”也就是“乙比甲少几个”,在教学时,我同样采用了画图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比○多三个”也就是“○比△少三个”,根据这一规律让学生试说:“求小新比小青少擦几张”也就是“小青比小新多擦几张”,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解题思路,试着列式解答,自己讨论算理。在课堂总结这一环节上,将评价总结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就只要求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多几的方法解答。这样,把学生推到探索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画、动脑想、动口说,主动探索新知,不仅有利于他们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极大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中自己去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实践活动中。平时我总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将数学知识的智力活动转化为一种系列化的动作程序,把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原理“还原”为看得见、摸的着的物化过程,使新的数学知识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数学知识结构的顺利转化。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教师发下的学具中找长方形、正方形。谁能说明你是怎么找出来的?然后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折一折、摸一摸、比一比、议一议、说一说。讨论出长方形两条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规律。这样通过一系列的看、折、摸、比、议、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让他们学得十分轻松、愉快,对所学的知识既形象有深刻,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精心设计练习,诱发学生自主探索欲。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而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信息反馈的手段,而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措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的时机。因此教师要精心创造设计课堂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满足学生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条件,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目的。

五、联系计算解题实践,发展自主探索能力。

小学数学,一般要由已知到为知。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各自主动探究,扩展已学知识,获得新的知识。整数四则计算中,在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归纳出笔算的计算方法,到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方法类推。因此,开始教学就可出现四位数的加法、减法例题,加法隔位进位,减法隔位退位,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讨论竖式计算的道理,再让学生把原来学习的加、减笔算的方法加以充实,使之发展,以后的练习中,出现加法不进位和连续进位,减法不退位和连续退位等情况。类似的在乘、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中,计算的顺序,计算的结果的定位,尤其是乘法中的第二个部分积的位置、除法的试商,经过了反复的练习,都已被学生掌握。因此,教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说道理,再把原来的计算方法扩展。教学实践证明,有些数学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扩展,学生用旧知识推理可以自己完成,这一步就让学生自己“前进”,因为,他们已在跃跃欲试,给他们“试”,发挥他们自主认识的能动作用,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教学应用题也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做用。应用题的步数增多,由一步计算到两步计算,再到三步计算,题目结构的复杂是外部现象。解答应用题所需要的逻辑推理能力,应随着被解答的应用题的步数而发展,这种能力的发展是内在的、本质的、用能动作用的。我们教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第一个例题的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支持学生运用以自主探索为主的学习方式。这一过程中,有猜想、验证,有操作、发现,有观察、归纳,有类比、联想,教师要精心预设、组织、指导、促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阅读(34) | 评论(0)

前一篇: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后一篇:《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