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瑛莺

部门组:北校区语文组

学科组:语文

我的博客数:138

我的评论数:21

• 个人博客 (138)

汤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棉”和“恶”都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认识部首和意思,蚜虫和七星瓢虫老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介绍给大家,在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后进行朗读。老师在课堂上还训练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划词句的能力。读课文时也让同桌相互检查,听清对方朗读时是否正确。

汤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沉稳大气,令人佩服。在教学生字时,重点让孩子们借助字典自己去查找并理解含义。在教“棉”字时是通过理解字典中对这个字的解释,再结合“棉”的字形,让学生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因为“棉”是一种植物,所以是木字旁,棉花是白色的,并且“棉”通常可以制成毛巾之类的东西。巧妙地交给了学生识字的有趣方法。

《棉花姑娘》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汤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很强的设计感,把一节内容很简单、句式基本重复的课文上得很出彩。教学中对于生字的的教学很扎实,又教会了孩子怎样记住汉字的小窍门,如果最后一小节的朗读训练再加强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探究,不是语文!

谢谢汤老师的精心点评!如此专业,敬业,向你致敬!

嗯,有始有终的好活动,值得点赞!

善于观察,富有智慧的老师!

用心的点滴,会汇成欣慰的小溪,为你的创意和用心鼓掌。

绘本教学最有趣的在于想象,你的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这一绘本采用剪影的画面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故事。既讲述了一位女孩的童真又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暖暖的爱这一主题。面对这样的主旨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汤老师则深入浅出,通过抓住一句话“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一个做月亮的配方带领孩子打开阅读之门,借助读读、议议、想想等方法带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

大胆想,尽情说 (2015-11-20 12:31)

栏目:个人博客

大胆想,尽情说

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一年级是学生初步接触写话,培养写话兴趣,学习写话方法的重要时期。从模仿开始,以鼓励为主可以激发学生写话兴趣。一年级的教材大都是琅琅上口的童谣或儿歌,语言清新自然,词句简洁、明朗,可让学生用书中的形式或句式模仿说话,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促使学生迅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仿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因此模仿儿歌的主要形式是口头表达。有时候,一首完整的儿歌并不适合学生模仿,不但有一定的难度,操作性也不强。在上“水里的娃娃”这首儿歌时,我将原文中的“绿背心,绿裤衩,好像一群小青蛙。”这句择出,让学生来说一说,“背心”、“裤衩”不变,但是如果把颜色进行改变,那么会像什么呢?这样的要求,难度不高,又无形中对于比喻句的练习有了一个铺垫。有学生是这样改编的“黑背心,黑裤衩,好像一群小蝌蚪。”“黄背心,黄裤衩,好像一群小鸭子。”这些改编非常有童趣,又极为恰当,而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说的同学面带微笑,听的孩子忍俊不禁。这样的改编又是一次创作,其乐无穷。

孩子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有些用在改编儿歌时,并不恰当,此时,需要老师及时指正。当然,有些想象如果很丰富,还是要鼓励孩子的。比如,在上“稀奇歌”这首儿歌时,课文本身就是想象力很丰富的,读来有趣、古怪。在让孩子模仿改编时,老师并不担心孩子的想象力是否合理,而是要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因为本首儿歌除了是描写一种稀奇的现象外,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一般达不到。纯粹让孩子自己想,那肯定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老师能扶一把,推一把,那又会让大多数孩子愿意尝试了。首先,根据“稀奇歌”的第一句最后一个字“奇”的发音,定下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发音为声母带“i”即可。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图片上的稀奇画面,一定要用7个字来表达,一个学生说,其他学生修改。最后选取一个最终大家觉得最好的答案作为新编稀奇歌的最终定稿。

这样的训练,由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模式,使他们有章可循,自然有话可说,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写话的兴趣,都乐于展开想象进行仿说,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今后的书写打下了基础。

阅读(20) | 评论(0)

前一篇:用尽手中一本书

后一篇:我与责任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