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21

我的评论数:9

• 个人博客 (121)

短短一堂35分钟的课程,老师需要花费这么多准备,我好想再重新做二年级的孩子啊,老师辛苦啦!

谢谢宋老师的推荐,受益匪浅,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我都应该找到这本书细细读读!

错题本的确是个好宝贝,教会学生用好这个宝贝,在复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宋老师布置给孩子的错题集这项作业,不仅让学生学习总结得失,还让学生乐在其中。

收通过集错题,学生可以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错误原因,思考正确解题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梳理问题。宋老师的第四步:重复练习(变式练习),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值得我学习,和学生们分享、运用。

数学学习淘宝,很有新意的名字,看到宋老师很用心地成为了“错题控”,由衷倾佩,向宋老师学习!

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是这些年很多人的研究课题。

本课时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无限”的体验与感知,宋老师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上下足了功夫,值得我学习!

教师不断提升,才能获得话语权。

《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反思 (2016-03-20 17:51)

栏目:个人博客

《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反思

案例背景

《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后学习的,在本课时中展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并归纳出计算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算法。首先是口算的复习,通过复习已学过知识,将学生引进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新知理清思路,做好准备。新授部分的教学主要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自主探索不同的算法,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再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案例片段

小组合作,探索算法

1)探讨算法,知道算理

150×200=

你们是怎么算的?同桌讨论,可以互相说,也可以将过程写在本子上。

投影演示:(预设)(小丁丁的、小胖的)

讲清算理,展示推算过程: 15×2=30 150×2=300150×200=30000

(从推算过程看:发现这3个算式都有30,第2题在30的末尾添上1个零,第2题在30的末尾添上3个零,所以得出只要看2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末尾添上几个零)

2)反馈练习:

口算: 120×300=       210×30=         40×120=     250×40=(这题末尾0的个数怎么和2个因数末尾0的总个数不一样?)

归纳:因为我们已经会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用推算的方法,先把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末尾添写上几个“0”,也就得到了结果。

3)竖式:

师:刚才在讨论的算法中还有小朋友列竖式进行计算的。

师:比较这两种列法。

为什么你们这样想呢?发现和前面的推算可以结合起来看,这样就得到了竖式的列法:

归纳:发现将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先对齐,然后再计算,看2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末尾添上几个0

拓展练习(学生独立练习):160×400=    180×260=     300×240=

7500×1290会列竖式吗?请你们试试列竖式不计算。

2、小结:我们刚才学习的就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零前面的数对齐并相乘,再看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其实和口算的的算法是一样的。

案例反思

   由于学生已有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与整十数与两位数乘法的基础,所以在教授例题时,我要求学生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将几种算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选出计算方便的算法从而归纳算法。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最简单的方法也就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口算方法。接着再引出竖式的算法,其实和口算的方法是一致的,先把0前面的数先对齐再计算,再看2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末位添上几个0,而对于0前面的两数先对齐,这点是很重要的,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是因为前面的内容已为这里打好基础,因此我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概括,加深学生对简便算法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熟练正确进行计算。同时,鼓励学生能多发表自己的想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此出发,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自由、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多种算法,给予积极的评价;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阅读(52) | 评论(0)

前一篇:温馨教室 幸福的家

后一篇:《习惯的力量》阅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