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珺

部门组:小学部-英语

学科组:English

我的博客数:116

我的评论数:8

• 个人博客 (116)

陈老师:看了你的文章我很感慨,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自我并付诸行动,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良好品质,赞赏你!石惠新

正达为每一个福娃提供了成长、展示的舞台,我们的福娃很幸运、很幸福!

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分钟,看到每个孩子的不同,鼓励他们朝着自己原本的样子越长越好,你真棒!

同为班主任的我们,有着同样的感悟!相信孩子们通过这次比赛都收获了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Impossible mission变成了possible, 而且是做到了commendable,为你们点赞!

为小朋友们整齐划一的动作,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家长的全力支持点赞!

陈老师的这节课上的是Part C小故事,整节课思路非常清晰,条例明确,学生在她的带动下完成了Being a good citizen的思维导图,完成本节课task,值得学习的是Part C故事教学的重难点是需要自己把握的,陈老师把握的很到位,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

课上的棒,文章分析的也值得学习!

读《小学还能这样上》有感 (2016-09-20 15:48)

栏目:个人博客

《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是这次学校发下来的精神食粮中最吸引我的一本书,该书作者的两个孩子都在加拿大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作者感受到了中加两国教育上存在的巨大差别,而这差别的根本在于教育理念。这本书就是以一个妈妈的视角,以记载故事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两个孩子在小学学习生活经历。

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源于自己在刚过去的那个暑假中和学生们在加拿大的两周游学生活。虽然我们未曾到过加拿大的小学,但我们进了加拿大一个名为Camp Tamarack的营地,在营地生活的一个星期里,我们的孩子与当地的孩子和老师融为了一体,他们一同学习、玩耍、体验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作为带队老师,我们不仅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我们也在一旁目睹了加拿大老师的教学方法,感受到了我们的孩子和加拿大孩子身上的点滴差异。正所谓旁观者清,中加两国的文化差异尤其是教育上的差别,清晰可见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在营地里的用餐时间。每次吃饭前,营地里所有的孩子都会按照分组要求围绕各自小组的长桌坐好,由老师负责把食物送到他们的桌子上。老师会帮助孩子一起分发好食物,然后孩子和老师一起用餐。这个吃饭时间约为30-45分钟,正式用餐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加上正式二字因为在正式用餐结束后,整个餐厅便进入了狂欢时刻。营地主管老师会播放音乐,而其他老师会和孩子们一起大声唱歌,他们唱到兴奋时,还会用手或叉勺在桌上打节拍,站在椅子上跳舞甚至成群跳舞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他们利用每一个机会,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看到这一幕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过原来吃饭也可以这么疯狂。其实当时我是有疑惑的,国外不是一直很注重餐厅礼仪吗?难道这也是文明用餐吗?针对这一情况,我特意咨询了当地的老师,老师回答道:“在加拿大的小学里,可不是这样用餐的,他们对于孩子的餐厅礼仪有严格的规定,而现在正值暑假,又是在营地,孩子们来营地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只要孩子have fun,这些行为都是允许的。”我恍然大悟:原来彻底的放松是为了更好地约束自己。再仔细观察一下小朋友,每个加拿大的孩子都载歌载舞、全情投入。其实我们的队伍中,能歌善舞的孩子不在少数,可是可能因为对于陌生环境的些许不适,也可能由于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内敛与害羞,我们的孩子似乎还缺了点“火候”。细细想来,这也是我们两国教育理念不同的必然结果吧。很多西方国家的老师会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去衡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水平。他们会看到孩子之前的差异,鼓励孩子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把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更愿意表达自己,也变得更加自信。书中一位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只要一个孩子没有太让人担心的问题就可以了额。有时候,有的孩子和别的成长有差异,或许他的个性就是这样。

再转念一想,其实正达的孩子是很幸福的,相较于其他学校,我们的孩子已经比同龄人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舞台。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够改变大环境,但我们能从自身做起,去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阅读(758) | 评论(2)

前一篇:组内研究课教案及反思

后一篇:啦啦操活动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