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瑛莺
部门组:北校区语文组
学科组:语文
我的博客数:138
我的评论数:21
• 个人博客 (138)
汤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棉”和“恶”都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认识部首和意思,蚜虫和七星瓢虫老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介绍给大家,在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后进行朗读。老师在课堂上还训练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划词句的能力。读课文时也让同桌相互检查,听清对方朗读时是否正确。
汤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沉稳大气,令人佩服。在教学生字时,重点让孩子们借助字典自己去查找并理解含义。在教“棉”字时是通过理解字典中对这个字的解释,再结合“棉”的字形,让学生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因为“棉”是一种植物,所以是木字旁,棉花是白色的,并且“棉”通常可以制成毛巾之类的东西。巧妙地交给了学生识字的有趣方法。
《棉花姑娘》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汤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很强的设计感,把一节内容很简单、句式基本重复的课文上得很出彩。教学中对于生字的的教学很扎实,又教会了孩子怎样记住汉字的小窍门,如果最后一小节的朗读训练再加强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探究,不是语文!
谢谢汤老师的精心点评!如此专业,敬业,向你致敬!
嗯,有始有终的好活动,值得点赞!
善于观察,富有智慧的老师!
用心的点滴,会汇成欣慰的小溪,为你的创意和用心鼓掌。
绘本教学最有趣的在于想象,你的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这一绘本采用剪影的画面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故事。既讲述了一位女孩的童真又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暖暖的爱这一主题。面对这样的主旨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汤老师则深入浅出,通过抓住一句话“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一个做月亮的配方带领孩子打开阅读之门,借助读读、议议、想想等方法带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
让我们接受孩子的一切 (2016-10-19 13:04)
栏目:个人博客
让我们接受孩子的一切
——读《小学还能这样上》有感
《小学还能这样上》是一个中国妈妈对加拿大小学的教育观察笔记。本书通过细节的记述,展示了在加拿大的小学中,孩子们每天在做什么、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玩,老师如何对待他,他又如何和别的孩子相处等具体的学校生活内容。
其中第十二章“教书与育人”让我受益匪浅。这个章节中有九个主题,如“老师总是夸奖孩子”、“让孩子接受自己”、“丢书反被安慰”等,我细细阅读之后,深受启发。书中描写的这所加拿大小学的一位普
很多老师相当关心孩子,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但是,有些关心却是带着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谁定的?就是老师自己。老师认为,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是唯一正确的行为,所以,那些很少有举手行为的孩子被划上了一个标记——课堂听讲有问题。老师认为,有很多好朋友,善于沟通和交流,才是正确的社交行为。所以,那些喜欢独处的孩子被划上一个标记——社交沟通有问题。老师认为,学习成绩好,就是真正的爱学习,会学习。所以,那些成绩落后,学习困难的孩子就被划上了一个标记——学习能力有问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老师觉得这些孩子有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和家长沟通,并“负责任”地告诉家长,你的孩子出现了哪些问题,这样可不行,这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必须要解决、必须要改正。
我们的学生真的有问题吗?还是我们的老师的思维定势和模式出现了问题?
班上一个叫婷婷的女孩,非常聪明,爱看书。平时能说会道的她总会在课堂上给老师一个令人喝彩的好答案。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女生,在行规上,却出现了“问题”。上课时,她总喜欢在书上随意画着、写着。整理物品时,她的速度总是最慢的,甚至会把物品洒落一地。当课堂上出现她认为的“无聊”情况时,她就偷偷在下面看书。当然,她也讨厌写字,明明写的一手好字,却因为拖拉,最后草草写了上交。一次,在数学课上,甚至因为老师没收了她一直在玩的铅笔盒,
首先,我给婷婷换了座位,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我特意夸大,说她有了很大的进步,得到的奖励是,和小班长一起座。她非常得意,开心极了。然后我告诉她,班长工作太多,需要助手。婷婷听了,马上瞪大眼睛,说:“你让我坐在班长旁边,原来是特意派我去帮助他的。”我顺势,故意紧张地说:“嘘,不要告诉别人,这是我们的秘密计划。因为你够优秀,一般人帮不了班长,所以一直以来,我们的班长很辛苦,做很多事情。”婷婷听了,也压低声音说:“好的,放心吧。”就这样,婷婷被“派往”一个忙碌的工作中。从此以后,她要数本子,还要整理。放学前,原本是她花很多时间整理书包的时间段,她不得不快速理好,因为还要打扫。因为婷婷很喜欢班长,很珍惜和他一起做同桌机会,所以,课堂上很少出现偷看书、乱图画的现象了。
我把婷婷的进步告诉了家长,他们很开心,说希望婷婷能保持下去,不再出现问题。但是我却告诉他们: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不要逃避和害怕,也不要把这些问题夸大,认为有多么严重。如果大人愿意给孩子一点时间,给自己一点思考,那么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遇到有的家长焦虑地问“老师,我的孩子太内向了,平时出去都不爱说话,这样会不会和社会脱节呀?”“老师,我的孩子每天看课外书,最多只能坚持十分钟,他是不是不爱阅读呀?”我回应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觉得很正常。”
我们的孩子有各种性格和爱好,他们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虽然有的孩子不爱交际,但是他愿意在一旁满足地看着他人怎么玩、怎么笑,那也是一种快乐和交流。虽然有的孩子看书的时间不长,也不爱看全部都是文字的书,但是他愿意捧起书本,那一刻,无论是什么原因,都值得赞赏。虽然有的孩子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令人担心,但是你是否知道,他的内心在在为自己担心、着急。只是他暂时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孩子在等待大人们去帮助他们,这种帮助不应该是以“孩子,你有问题”为前提,而是“孩子,你能帮助我解决一个问题吗?”
我想,老师们不得不承认,当你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是那样时,其实就是将他们装进一个统一的模式中。而一旦有学生不符合那个模式,就是他出现了问题,需要帮助。事实上,思考一下,究竟是谁需要帮助?更多时候,是不是当学生符合你心中的理想状态时,你就会舒服、满意。一旦某一个学生出现了与他人不统一的行为时,老师们就会开始焦虑,马上认为自己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偏离轨道的孩子拉到自己认为正确的那条轨道上。就像婷婷那样的孩子,已经拥有这么多的优点,如果你要求她必须完美,所有的事情,
第九章中“让孩子接受自己”一文,就写到“应该让孩子接受他自己:我就是这样与别人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所有的人都各不相同。”是的,要让孩子接受自己,那首先,就是需要老师接受孩子,接受他的一切,无论是优点还是不足。如果你不都能接受,那么孩子怎么会接受自己呢?
阅读(40) | 评论(0)
前一篇:家庭书吧活动
后一篇:《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绘本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