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瑛莺
部门组:北校区语文组
学科组:语文
我的博客数:138
我的评论数:21
• 个人博客 (138)
汤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棉”和“恶”都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认识部首和意思,蚜虫和七星瓢虫老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介绍给大家,在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后进行朗读。老师在课堂上还训练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划词句的能力。读课文时也让同桌相互检查,听清对方朗读时是否正确。
汤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沉稳大气,令人佩服。在教学生字时,重点让孩子们借助字典自己去查找并理解含义。在教“棉”字时是通过理解字典中对这个字的解释,再结合“棉”的字形,让学生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因为“棉”是一种植物,所以是木字旁,棉花是白色的,并且“棉”通常可以制成毛巾之类的东西。巧妙地交给了学生识字的有趣方法。
《棉花姑娘》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汤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很强的设计感,把一节内容很简单、句式基本重复的课文上得很出彩。教学中对于生字的的教学很扎实,又教会了孩子怎样记住汉字的小窍门,如果最后一小节的朗读训练再加强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探究,不是语文!
谢谢汤老师的精心点评!如此专业,敬业,向你致敬!
嗯,有始有终的好活动,值得点赞!
善于观察,富有智慧的老师!
用心的点滴,会汇成欣慰的小溪,为你的创意和用心鼓掌。
绘本教学最有趣的在于想象,你的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这一绘本采用剪影的画面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故事。既讲述了一位女孩的童真又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暖暖的爱这一主题。面对这样的主旨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汤老师则深入浅出,通过抓住一句话“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一个做月亮的配方带领孩子打开阅读之门,借助读读、议议、想想等方法带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2018-03-22 19:23)
栏目:个人博客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讲的是1933年4月。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时,看到乡亲们吃水困难,带领战士和乡亲们一起挖了一口井,解决了乡亲们吃水困难。解放后,乡亲们为了纪念毛主席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并在碑上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课前,年级组的老师们就在担心一个问题:一年级的孩子,会对这样的话题感兴趣吗?尽管课文还配有插图。但文中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时代背景非常陌生。对于毛主席,学生也只是听过而已。就凭单调的朗读来理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怎么办呢?怎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呢?
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将第一个环节定为了解江西、瑞金、沙洲坝三个地方的关系。每次有大家不知道的新知识,都会让孩子们饶有兴趣来听讲。当然,因为这样的开场,使得课题出示稍晚,也是不足之处。
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是,孩子们对于刻在石碑上的那句“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非常感兴趣。还没有深入学习课文,就有学生能动情朗诵。第一课时结束后,甚至还有孩子主动在文中画下这句话,然后来告诉我:“老师,我很喜欢这句话。”虽然这是某一个学生的行为,但是不难推断出,应该也会有大部分学生会对这句话有独特的感受。既然这样,我在第二课时中,临时调整,直接先出示了这句话,让学生边读边说说感受。
由于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是毛主席、战士和乡亲们挖的这口井,所以,基本上都围绕着人物来展开讨论。
当学生谈论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的话题时,我把画面定格在乡亲们为了吃水,挑着担子,来回走上好远的路,担回水,画面是神奇的,孩子们的眼睛争得大大的,一开始嬉笑的表情没有了,脸上的表情变了。趁着机会,我引导孩子们从画面中回到课文中,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来理解: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
经过第二课时后,我突然发现,其实遇到这样的课文,老师不用担心太多,不如把话题、问题抛给学生。虽然一年级强调随文识字的重要性,但是类似这样的课文,我个人觉得可以先扫清生字词语的障碍,然后用讨论话题的形式来串起整堂课。在讨论的过程中,将句子拿出来朗读,读好长句,读出感觉,应该是可行的。
感觉自己上课的方法还是不够多样,不敢放开手脚去做,去尝试。其实我们的学生很多地方并不和我们所想的一样。他们究竟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他们最想学习的是什么?我们这些老师大人往往喜欢用自己固有的思维去想,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上课,不仅仅研究课堂模式、方法,还要多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心态,这样“对症下药”,可能会事半功倍。
阅读(11) | 评论(0)
前一篇:躬逢新时代,初心不改
后一篇:《端午粽》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