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瑛莺
部门组:北校区语文组
学科组:语文
我的博客数:138
我的评论数:21
• 个人博客 (138)
汤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棉”和“恶”都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认识部首和意思,蚜虫和七星瓢虫老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介绍给大家,在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后进行朗读。老师在课堂上还训练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划词句的能力。读课文时也让同桌相互检查,听清对方朗读时是否正确。
汤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沉稳大气,令人佩服。在教学生字时,重点让孩子们借助字典自己去查找并理解含义。在教“棉”字时是通过理解字典中对这个字的解释,再结合“棉”的字形,让学生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因为“棉”是一种植物,所以是木字旁,棉花是白色的,并且“棉”通常可以制成毛巾之类的东西。巧妙地交给了学生识字的有趣方法。
《棉花姑娘》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汤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很强的设计感,把一节内容很简单、句式基本重复的课文上得很出彩。教学中对于生字的的教学很扎实,又教会了孩子怎样记住汉字的小窍门,如果最后一小节的朗读训练再加强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探究,不是语文!
谢谢汤老师的精心点评!如此专业,敬业,向你致敬!
嗯,有始有终的好活动,值得点赞!
善于观察,富有智慧的老师!
用心的点滴,会汇成欣慰的小溪,为你的创意和用心鼓掌。
绘本教学最有趣的在于想象,你的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这一绘本采用剪影的画面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故事。既讲述了一位女孩的童真又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暖暖的爱这一主题。面对这样的主旨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汤老师则深入浅出,通过抓住一句话“妈妈,我们做个月亮吧。”、一个做月亮的配方带领孩子打开阅读之门,借助读读、议议、想想等方法带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
“责任杯”教学反思 (2019-11-20 09:50)
栏目:个人博客
《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后反思
在本次责任杯的课堂教学中,我上了《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课文。这是第三单元——童话主题单元的其中一篇课文。在单元导语中,学生会看到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歌唱。”可见,根据本单元的目标,课堂中就是要让学生体会童话的美妙和童话语言的趣味。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科普类的童话,红头不小心被吃到牛肚子里去了,它在里面遭遇各种惊险,幸好有青头帮忙,才化险为夷。这个故事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等,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走进人物心里,从而更好地领会故事内容和主旨,积累语言。
原来的课堂中,在字词环节,一般都是老师带领学生去读准音,认清形,找准意。在这节课上,我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学习交流的尝试。课件中出现“老师的发现”,接着就是比较难发现的三个口字旁的词语,读音和意思都很重要,所以我会直接出示,告知学生我的发现。然后出现“学生的发现”这几个字,让学生也来说说自己在朗读课文并标注后,有哪些发现。学生一般都会从读音特别的字上来说,说一说,大家跟着读一读,也起到了作用。甚至有些孩子,还举着小手想要继续说。可见这个环节,让学生还是挺有新鲜感的。把课堂的一部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挥一下,未尝不可。
语文课堂应该有思想的流动。当儿童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这既是对原先语文教学过多抽象色彩的扬弃,又是对当下语文教学过多强调感性的超越。“思”的缺失,常常导致很多课表面看似热闹,深思起来却又觉得苍白无力。我们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
通过小组学习,师生合作画出路线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红头旅行路线的理解。通过在文中找句子,结合“科学小贴士”,帮助学生理解“反刍”的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童话的魅力。通过图画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对话以及谈体会的方式,由读到悟,环环相扣,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心情,从而感悟红头和青头间的真挚友情。
画图复述——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复述”是一个难点。老师给一个“主干”,部分孩子会沿着主干编织“枝杈”,添上“叶片”,甚至最出色的孩子还会加上“花朵”。可是,我们的课堂中毕竟还是学习中等的学生偏多,甚至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如果完全跟不上教学的脚步,那就会丧失信心和兴趣。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复述方法,就是让学生看着自己画的路线图,看着老师的板书,把红头从进牛嘴到出牛嘴的过程说一下即可。优等的孩子先说,仔细斟酌,还有需要修正的词句,中等的学生也来试试,在之前的基础上,他们说得很连贯。最后,比较弱的学生也来说了说,果然,说好了,说对了,说的很自信。这样一来,我在第二课时中,想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完整复述或者创造性复述,就有了老师自己的信心和教学目标。
本堂课中,有一些遗憾与不足,一部分能在第二课时中进行弥补。比如:学生对于红头和青头的对话朗读,最好有一个整体性感知,在第一课时中讲一部分,第二课时再讲一部分,这样的安排并不合理。所以,我在第二课时中,将全部对话进行整体性的再次朗读与体会。
第二个不足,如何感受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呢?我们可以从童话形象的动作入手。抓住童话形象的动作,体会童话形象的特点,感受作者想象的奇特。如本文青头听说红头被牛吃到了肚子里,一下子蹦到牛身上”,被扫下来,“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然后又“跳到牛身上”嘱咐红头,最后“爬到牛鼻子上”,“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救出青头。通过这一系列动作,我们可以看出青头的机智勇敢、重情重义感受到作者想象的丰富。在让学生体会这些动作时,我自认为学生可以理解,就读一读,板书上记一记,而事实上,在第二课时中,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学生对于这些动词并不能体会和准确运用,还需要进行模拟做动作等方法来加强。
希望我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能教会学生更多的方法,这样学生如能举一反三,如能爱上语文,如能学会如何去学语文,那才是真正的课堂。
阅读(51) | 评论(0)
前一篇:“责任杯”教学反思
后一篇:师生间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