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怡雯

部门组:历史学科组

学科组:历史

我的博客数:27

我的评论数:-85

• 个人博客 (27)

责任杯教学反思 (2020-11-21 18:01)

栏目:个人博客

  11月,福山正达的一年一度的责任杯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我也参加了职业生涯第一次正式的公开课,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我都有颇多收获,在这里说一些我的感受。

  此次责任杯我上的课程是《三国鼎立》,这是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一课时,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在对三国鼎立的历史有更深入、更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将历史学科所必备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并且每一环节都有相关史学方法的渗透。课堂一开始,一曲《曹操》配着相关影视画面的暖场以及《三国演义》文学知识的暖场,不仅展现了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区别,也让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到几千年前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战争形势图的师生互动分析,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以及迁移的能力,分析归纳时势与英雄之间的关系,曹操为什么一胜一败,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提高通过史料分析、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诗文证史”,叙事见人,一个个细节描述,使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鲜活起来,展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同时通过若干诗文,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课堂始终围绕“三国鼎立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统一”,情感上升华,感受家国情怀。

  经过和评课老师的沟通,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教学方法上,不够丰富多样,需要多考究,需要考虑我怎样做学生会上得更好。心理情感领域方面,引爆学生情感体验的点不够多,除了开头的视频。需要考虑如何让学生上完课后久久不能忘怀。社会关系方面,可以有多样化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小组讨论需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任务具有挑战性。认知领域方面,基本上全是,师问生答,师讲生听。需要做到当讲则讲,讲则精讲,学生努力能动的知识,少讲。课堂微检测需要有,最好是全体检测。本节课是讲授课,不是探究课,互动上也可能有些太少了,重点在于战争过程,一旦有学生完全不知道三国的史事,就可能会听不懂在讲什么,跟不上。关于表格梳理,这个过程是老师帮着学生一起梳理书本知识,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学生不会主动去看书,上课也会忘记去阅读书本。表格的运用是一个历史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发展历史思维,此处有历史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教学环节上,处理合适。语言比较精简,强调重点,衔接自然,“傻瓜式问题”运用恰当,比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过渡。但还有一些多于的,为了降低学生难度的“傻瓜式问题有点多。比如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没有其中起来让同学好好分析总结,总在师问生答,一个个解决。选择的史料有些少,除了一则毛芥的史料。但有运用到“诗文证史”,丰富了教学材料。与文章主旨相关,但是涉及不够多。只在最后一个子目有所其中体现,战争过程可以在丰富一些,简短一些。

   初中历史,90%强调感性。叙事见人,用袭击描述,将干巴巴的人和事变得鲜活起来,讲故事。而将若干个历史故事串起来、叙事的人是不同的,这就成了历史解释,老师是主要的叙事人。讲的故事也是符合基本价值观的,是代表官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

那么接下来我需要做钻研的就是将手头的教材进行适当地二度创作,作为引爆点。

  “为什么要学历史?”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我觉得历史是非常有魅力的。在一个月前,我在吃烤肉的时候,旁边坐了两个小男孩,他们看起来是小学生。我听到他们一直在互相提问历史,“那你知道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的人是谁吗?”另一个南海绞尽脑汁在想答案。这个故事后我就上前忍不住回答了一下,是姜子牙吗?他们俩一脸惊喜且有一些疑惑,“对的!”那我们几个都笑了起来。之后整个用餐过程,他们持续提问,并且有意无意地望向我们这边,也会时不时和他们搭几句话,聊些历史。当时觉得,小朋友还没进入初中,知道那么多中国历史甚至外国历史,真的好厉害!他们是散发着光的!最后忍不住问他们,是几年级呀?“四年级”。所以,学历史真的不是为了考试,历史是绚烂的,是充满魅力的,以史为鉴,读史使人明智,可以知兴替可以预未来。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带领学生领略历史的魅力,希望在两年后,他们还是对历史充满着求知欲,真正地爱上历史。

阅读(1260) | 评论(0)

前一篇:与正达人的第一次相遇

后一篇:12月读书笔记——《显微镜下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