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怡雯

部门组:历史学科组

学科组:历史

我的博客数:27

我的评论数:-85

• 个人博客 (27)

12月读书笔记——《显微镜下的大明》 (2020-12-27 11:49)

栏目:个人博客

   最近大片的看书的时间有点少,希望在寒假能多些阅读。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马伯庸的新书,是六个深藏于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马伯庸从领带的一系列函件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六个封尘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他们着眼于平民 的政治生活,并且记录极为详尽。我能够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平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故事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寸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么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价牟利.......

   准备看的时候,第一直觉就是应该配着《万历十五年》一起看,显微镜下的大明趣味盎然,看的时候往往忍俊不禁,万历十五年文风冷静自持,两者互相参照,能够感受到前者的笑语中多带着刺骨冷汗,而后者的平淡如水里藏着时代大势的巨浪。

   《显微镜下的大明》讲的多是庶民百姓口中津津乐道的小故事,无论是事关切身利益的丝绢税案,还是事关科考的龙脉之争,或者小吏间的勾心斗角,锦衣卫的构陷忠良;而《万历十五年》则浓墨重彩的描绘了万历年间朝堂之上没有硝烟的战争,精明的皇帝,谦虚的首辅,尽责的官员,以及他们身后若隐若现权相张居正的影子。

   要想读懂大明,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能只注目于朝堂之上,也要听听那些生与死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的呐喊,这些最底层的声音。两者若能结合起来看,则能很好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的政治、真正的大明王朝。两者之间,则仿佛灯光与影子的关系,后者中角色的光彩越是显现,前者故事中的阴影就越是深刻。黄仁宇先生精工细画的王侯将相,在前者的故事中是如此高高在上的角色,如同神龙,见首而不见其尾,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猜测他们的想法,然而他们却又仿佛神灵一样强大,他们争斗的余波,都能决定性且不可逆转的影响着马伯庸故事中所有人的命运。

   在看《显微镜下的大明》时,往往有着这样的感受,剧情的发展越是跌宕起伏,人物的弧光越是明亮照人,伴随着愉快的阅读体验,内心却越是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无奈,每一个故事到了收尾的时候,都似乎万事已定,迎来了不一定幸福但是完满的结局,但历史的脚步却不会跟着故事的收尾而停下来,仿佛黄仁宇先生所说,万历十五年仿佛是非常普通的一年,但是波涛不惊的洋面下暗潮涌动,这一年也成了他所认为大明终结的开始之年,马伯庸显微镜下的故事更不是现实的庇护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那些故事中生龙活虎的人物们以及他们在乎的家族和名声和一切,也都会随着大明的终结而迎来了极有可能暗淡无光的结局。也因为这个原因,马伯庸故事中对于大明命运的草蛇灰线,更让我欲罢不能。

   马伯庸的这本书,将这些重要的线索完整而不失其趣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如果用绘画作比喻,这本书也许还构不成一个完整的画卷,但了解历史的人则会认为这是一张完美的速写,将一个王朝的衰落之姿描绘的淋漓尽致。并且书中没有侠客,也没有奇遇,更没有刀光剑影的故事,却比任何一本壮志凌云千回百转的侠客故事更精彩地传递了明朝江湖的声音。


阅读(1610) | 评论(-85)

前一篇:责任杯教学反思

后一篇:三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