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怡雯
部门组:历史学科组
学科组:历史
我的博客数:27
我的评论数:-85
• 个人博客 (27)
4月历史教研反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 (2021-04-18 20:44)
栏目:个人博客
历史教学设计
关于选材与设问
4月进行了一次浦东新区历史教研,康城中学听课+评课,一共两节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新文化运动。前者是我自己班级上过的,后者还没上,但是最近特别特别有感触,所以教研热情一度非常高涨,此外,教研时主评老师是我曾经实习的师父黄培红老师,我非常激动也非常认真。以下是自己的一些记录以及结合日常上课的反思,以此记录,不断鞭策。
首先提炼几个核心观点:1.历史是基于史料实证的解释。2.课堂上需要呈现小独唱、大合唱(可加入朗读)。3.教学考一体化。
教学考一体化
关于教案的设计:上公开课需要8个环节,内容主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资料附录。
内容主旨要凝练,成为主线,贯穿课堂。其中目标要三个分号,能力目标需要有结构化设计,从中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设计要点:【1.以地图、年谱、时间轴明空间。2.以材料讲证据(利用课本,简化史料)。3.以细节入情境。4.以人物入情境。5.以表格叙历史。6.以(现代搜索)新闻证时代。7.代入对比,以古通今,首尾呼应。】这些要点其实我在我平时的课堂上,都有运用体现,尤其是历史细节,在讲述整体的宏观历史中,会贯穿一些小小的历史故事,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历史是生动的,活泼的,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历史故事和细节,能够很大程度吸引到学生们的目光以及探索的欲望。而各种史料的运用,在课堂上也是比较多的,由于同学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额外呈现历史史料的时候,可能有些还不太能够理解,需要带着去读,去解释,逐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以体现出教学考一体化,考试中材料题还是很多的。用新闻证时代,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点,尤其是近代史,能够快速让同学们回到当年,建立起历史情境。首尾呼应则是给我的启示,由于课时比较紧张,最后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或是和导入有所呼应,这是我需要再去把握的,尽量需要让同学们去总结,引起他们的思考
几个还需要更重视的点:1.结论和史料,并不一定要一一对应。这个我的课堂上更多的也是一个史料对应一个结论,有些过于冗长,需要在寻找一些一对多的史料。2.找寻的材料需要呈现群象,而不是特例。3.注意教科书新表述。统编版教科书和以往教材有了不少改动,不过我最开始接触的就是统编版教材。4.最后结论尽量让学生去归纳、表述。5.深挖教材,注意教材文本表述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实都是有逻辑关系的,文本的每一个动词、形容词等,都是可以去仔细斟酌,细细品味的,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和一个度的把控,以此可以体味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复杂性。6.选材是否与设计的教学主旨相关?每一步设计都应该是围绕教学主旨和教学目标的。每一步设计也应该考虑清楚,这个点或者这个结论是老师来讲还是学生讲?7.看视频前,需要提出问题,供同学思考。这一点我也没有能够很好的做到,有时候就是一个总结的视频或是一个战争过程视频,或是比较有趣的不为人知的故事视频,缺少了一些供学生思考的空间,这需要改进。
在教学策略上:1.如何突破重难点。2.我的预设与学生发生的情况不同,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哪些,并列出预设的应对方法。
关于教学情境:主要是学习情境+部分生活情境
史学方法渗透:1.关于史料的信息提取,如何寻找关键证据,也体现教学考一体化,现在史料时考试的重中之重。2.示范、模仿、迁移。
板书设计:还是需要呈现简洁的逻辑结构式。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
在上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创设当时情境,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一组代表了义和团、清政府和八国联军。课堂中涉及到对应的部分,就由这一小组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回答问题和阐述,可直接表达情绪,最后将三方间的关系通过学生自己缕清楚,加深印象,调动情感,对当时历史感同身受。但是自己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究竟怎么去评价。是爱国吗?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倒行逆施吗?是不是对于义和团太过苛刻了?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爱国?最后引出理性爱国。在这一点的升华上,欠缺了。之前到时就和我们说过,一节历史课,就一个,就一个印象深刻、引起深思又尤为重要的点,就行了。也就是这里的主旨是如何通过选材和设问达到最后的情感知识点升华,是需要深思熟虑,大胆巧妙地设计的。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此外,我还将李鸿章贯穿了这个单元,太平天国运动的引出,从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确确实实需要理性看待,他是时代酿成的悲剧。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他为中国创造了很多的近代第一,他是大清的忠臣,他在谈判桌上和列强据理力争,维护着大清的最后一丝尊严,直至最后吐血,牺牲谈判桌,可是“李鸿章”的名字,一次出现在不平等条约中,他永远背着卖国贼、千古罪人的壳。他是实干家,却又是“纸糊的老虎”,徒有其表,他贪污,他受贿,是他怎么也洗不掉的污点。这是一个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争议在哪,还需要结合时代来看。这也一面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史的种种曲折,都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着历史。
【新文化运动】
最开始需要给学生铺设的情境: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旧文化与新制度之间的碰撞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在思想领域发起革命。
关于重点内容文言文是否是一种已死文字:这些儒家大家比任何人都清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可是为什么还有大力提倡白话文?需要和学生提出,白话文是一种大众文化,而文言文是小众文化。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让更多人可以去学习,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白话文也就成了必要的。这一块可以与同学们讨论的点其实挺多的。
为什么对这篇课文这么期待,我最近在看《觉醒年代》,时时刻刻热泪盈眶。为了中国的明年,欢乐唤醒中国的民众,在那个年代,究竟是多么难得一件事,多少次呐喊,多少次绝望,多少次流血牺牲......我一边也会在想,如果我生于那个年代,我又会,做什么。曾经的我学这段历史,学这段觉醒的历史时,其实是没有那么多触动的。但是,如今我走上了讲台,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完全是不一样的感悟,我希望在教学中,能够将自己的这种情感转变传递给学生,让出生在这个幸福年代的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感受曾经那个正在慢慢觉醒中的中国。
目前正在学习近代史,当学学门看到一场场侵华战争、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一个个惨无人道的倾略行为,一个个令人疑惑的回应行为,对于列强的强盗行为,对于清政府懦弱的卖国行为,愤怒与呐喊,无奈与嘲笑,经常会出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希望大家都能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阅读(1914) | 评论(0)
前一篇:三月随笔
后一篇:读《历史的面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