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8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8)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10月教学反思 (2022-11-16 19:00)

栏目:个人博客

部编版二年级《黄⼭奇⽯》是⼀篇写景的课⽂,以图⽂结合的⽅式介绍了黄⼭⽯的神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难点在于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的奇妙,并能用自己的话把黄⼭⽯介绍给更多的⼈。

教学过程基本如下,先由学生的日常旅游经验引入黄山奇石的景点,接下来围绕着“黄山在哪儿?”“黄山的石头奇特在哪里?”这两个大问题展开,精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练习借助板书介绍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本课时我所采用的是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试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

但是在我的课堂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课堂时间控制失利。而这一失利有迹可循,与我教学内容设计的失误有很大关联。在本节课中,我对于第一段的讲解篇幅过长。在第一段的学习中对于生字词“中外闻名”“安徽省南部”“黄山风景区”的讲解花费了过长时间。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学情,学生对于这几个词的理解并没有那么困难,另一方面,重点没有抓对,对于这三个词的学习实际是为了导向让学生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因此对于第一段的学习,可以结合学生日常词语的积累,如闻名就是有名的意思,闻就是听见的意思,还可以结合图片找到安徽省的位置,直观而快速地了解。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可以点到与积累词语方法相关的术语,如“找近义词”“借助图片”等,但不可太过生硬。否则学生在黄山奇石风景的情境中会产生割裂感、中断感。

再者,本课流程的设置还可以优化。本文的行文实际上就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讲的是黄山的地理位置,以及黄山的风景特点。接下来则是对于黄山不同奇石的奇特的描写。因此,配合以课题的板书,我们就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黄山”和“奇石”。在讲解第一段时围绕“黄山”,讲解2-3段时则围绕“奇石”。由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清晰。

通过丁老师细心的讲解,接下来这一点也是我觉得问题最大之处,也是我最为受益的一点:缺乏情境,缺乏真实的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本单元的内容是关于我国的壮丽山河与美好风景。实质上为我们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但是,在我上课的过程中似乎仅停留在了字面的讲解,没有深入情境,导致学生学习地有些了无生趣。例如对于“陡峭”这个词语的了解,这关涉了我们本单元的重要语文要素,联系生活了解词语。在丁老师的启发下,我发现我需要带学生进入那个场景,例如请同学们一起想象,猴子在山峰上远远地看去是翻滚的云海,那么当他的视线向下的时候它会看到什么呢?此时再放出一张猴子观海的远景图,学生们看到高耸的山头,再联想到站在这样的山崖边时的感受,自然能理解“陡峭”的意思就是山的坡度很大,山是直上直下的。同时他们也能深刻感到猴子观海的奇特,奇特在形状,也奇特在他的地理位置奇险。这才是真正的在情境中学习,而不仅仅是就文字分析文字。

    最后这一点其实也与上一点“情境的创设”是相互关联的,也就是对于朗读的指导。本文文字优美,其中中的“的”字短语很多。只有在理解了其中词语的意思之后才能读通,读懂。而只有在图文结合的方式中真实感受到奇石之“奇”之后,小朋友们也才能读出那种对于黄山景色的叹羡和赞美之情。


阅读(278) | 评论(0)

后一篇:《寒号鸟》朗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