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瑶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2)

《雨点儿》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2022-11-20 20:57)

栏目:个人博客

      在上周的责任杯上,我承担了《雨点儿》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雨点儿》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第一是认识偏旁三撇、穴宝盖,记住多音字“数、长”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认读“数、彩”等12个生字新词。认识笔画“横钩”,能正确读写“问、有”等5个生字。第二是借着汉语拼音,注意逗号和句号的停顿和句子中间的停顿,能正确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是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读懂课文,感悟雨水给大地带来的美好。本次的教学过程由教研员汪洋老师指导,以下是我针对本次教学过程的思考和收获

       首先对于小学一年级课文教学来说,课堂分为以下四个板块:1.导入课文 2.初读课文 3.课文内容学习 4.写字。尽管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没有达到很深的程度,但仍旧要注重孩子的阅读方法以及表达方法的培养,因此课堂重点应放在前三个板块中。写字教学一堂课不超过五分钟。我在这一节课上,写字时间较长,因此这一板块显得有些拖沓,也就导致对于课文文本内容挖掘不够深入。

       其次,在课时内容安排上,第二课时内容相对第一课时来说比较少。因此,课文教学较为单薄。在之后的课文教学中,我会在课时分配上做更多的研究。

      再有,针对本堂课,也就是《雨点儿》第五自然段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可以改进之处。第一,让学生明确句子概念。首先请学生数一数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明确句号是一句话结束的标志。第二,在朗读“花更红了,草更绿了”这一部分时,要明确“更红”和“更绿”的意思。这朵花本来就是红的,因为小雨点儿的到来,它更红了。第三,在指导朗读前,应该让学生先回答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去了哪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好的朗读是建立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的,理解句意也可以为之后的指导停顿做好铺垫。第四,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识字板块仍旧是重点。针对字的“音”,“形”和“意”等不同的侧重点,应该有多样的识字程序,避免重复机械地识字过程。为了让孩子能够主动拼读,可以使用拼音和汉子不同步出示的方法,先出示拼音,在孩子拼读准确后再出示汉字。用此方法,识字量多的孩子也可以更好地专注于课堂。第五,再说这篇课文的重点朗读要求。先是要分角色读好对话,读出疑问语气,要有回答意识。然后是读好长句,根据句意做好句内停顿。强调句号的停顿要比逗号稍长一些。在长句中,也要有停顿,比如“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这一句中,按照以下这种停顿方式进行句内停顿——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并且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让学生练习。第六,对于第五自然段文本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内容挖掘。比如可以提问——“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去的地方可不可以交换?”引导孩子去观察课文前后之间的联系。不能交换的第一个理由是,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对话时,小雨点儿先回答了,大雨点儿再回答,因此第五自然段就按照它们的回答顺序描述了不同地方的改变。第二个理由是,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的功能不同,如果大雨点儿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也许带来的是降水过多,反倒会伤害到花草。而如果小雨点儿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那么降水量可能不够,可能不能让那里长出花草。

      另外,在本课的拓展说话练习部分中,需要注意的是,给出的额外语境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的回答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只需完成引导工作即可,把回答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最后,在写字过程中,本课新学笔画“横钩”。学生在认笔画时,有出现典型错误——将“横钩”认成“横撇”。教师应抓住这个机会,用“范写”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相近笔画——钩比撇短,横钩的横较长等。

       这次汪洋老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课文教学将会贯穿孩子小学五年的语文课堂。在刚刚进入课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更好的阅读习惯,为之后的文本理解、作者情感理解、写作等语文学习方面打下基础。


阅读(134) | 评论(0)

前一篇:汉语拼音第七课《z c s》教学反思

后一篇:《明天要远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