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新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4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4)
责任杯教学反思 (2022-11-30 10:33)
栏目:个人博客
教学活动简述:
本单元围绕课本教材Module 3主题“Food and drink”,从“Healthy eating”角度切入,在教会学生相关的食品类词汇和语法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辨别饮食、择善而食的健康意识。本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根据food pyramid中的量词来理解各类食物的配比,分析自身和同伴的膳食结构是否合理,并利用情态动词给出相应的调整建议。体现了人文情怀与自我管理的核心素养理念。
整堂课具有层次和梯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给孩子创设饮食习惯方面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建立起与生活世界的连接。本堂课的定位是口语课,学生有两个阶段的语言目标:一是能够准确使用量词描述食物金字塔中各层食物类别的占比;二是能够询问他人饮食结构,依据食物金字塔判断健康与否,并且针对不够健康的饮食给到相应的建议。作业内容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学生将采访家人的饮食习惯,为他们绘制个人食物金字塔,并且针对不够健康的饮食给到相应的建议。
分析与改进措施:
一、提高补充材料的使用效率,删除相关性较小的信息:
本堂课教材给予的文字和音频材料对于本班学生来说不具有挑战性,因此我选取了科普视频系列Dr. Binocs Show中关于food pyramid的讲解内容为学生做学习资料上的补充,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到为何食物金字塔是这样的结构,并且补充词汇如carbohydrate, vitamin, protein等。为了让学生带有目的的去观看视频,我使用了worksheet让学生来填写关于每层食物金字塔营养结构和作用的关键词。视频结尾部分是关于食物金字塔的冷知识,介绍了它如何在瑞典诞生并传播开来的。但这部分内容与课堂实践内容相关性不强,不服务于本堂课的课堂目标,学生的思路容易被带走,因此应该删掉。
二、scaffold的使用应因材施教:
在引导学生两两进行讨论的时候,为了确保学生都明确要讨论的内容,我用气泡图形标注了每位同学要发言的内容要点即核心句式。但发现在分享环节,学生对气泡的依赖性非常强,会照着PPT来念句式进行对话。这样限制了学生原本的语言组织能力的施展,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框柱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因此我计划今后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给到学生两种选择,一种包含了较为具体的核心句式,另外一种只提供讨论要点(即关键词)。学生自主选择适合他们能力的方式来进行讨论和展示。
三、课堂活动应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本堂课中的学生讨论展示环节缺少明确的评价标准,只能通过老师的反馈给到评价,缺少了同伴评价的机会和工具。可以参照写作课中给到checklist的方式,在口语课中给到学生要点,以供大家评判展示小组有无实现活动目标。比如:
1. Did they both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diet?
2. Did they use proper adjectives of quantity a little, some, plenty of, a lot of to describe their diets?
3. Did they give suitabl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food pyramid?
四、活动难度要有梯度:
本课的补充材料视频观看活动中,worksheet设置的观看任务是Blank filling。在本课结尾的summary部分又采用的是与饮食相关的段落Blank filling。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尝试给出若干关键词,然后让能力较高的学生尝试用句子串联起关键词的方式来概括本节课的要点。如:food pyramid, healthy diet, adjectives of quantity。
关于新课标的思考:
新课标倡导教师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关注孩子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在这样的目标之下,学生一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学活动。那么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的匹配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新教师应该关注到牛津教材螺旋式上升的内容设置,每个话题以何种频率进行重复和迭代,每一次相同话题下又有哪些语言内容、能力上的提升。每节课的学情分析要关注到学生以前学到了多少,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这堂课期待学生学到什么,学到哪种程度。由此再反观教材内容是否提供合适的难度层级,是否需要补充材料给学生继续拓展提升。因此再进一步确定本堂课的具体课程目标。
阅读(119) | 评论(0)
前一篇:教育教学随笔
后一篇:中西文化比较对于英语教学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