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巧美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0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0)
《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2023-03-08 17:11)
栏目:个人博客
本节课是一堂很具有吸引力的科学课。本节课无论是从实验教学还是理论分析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本课学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参与到教学中来。我运用提问的方式反冲学生的前概念,如:
1、 提问:静电现象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那么为什么通常物体不显示带电呢?
解释: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2、 提问:我们将如何表示物体带正电还是带负电呢?
解释:正电荷—用“+”表示、负电荷“-”表示。
3、 提问:那么,为什么物体有时候会显示带电呢?为什么物体会显示带正电或带负电?
(提示:为什么摩擦之后的气球能吸起来碎纸屑,为什么梳过头发的梳子可以吸引头发?)
解释: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下面我反思了本节课中的一些优点和不足。
优点:本节课采取了实验和分析结合教学,例如制作静电章鱼时,边做实验边进行理论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正负电荷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在实验中分析,让学生小组配合,分析并总结出:相同的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的电荷,会互相吸引。并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了静电对生活既有利也有弊。也了解了防止人体静电的危害等方法。以下是孩子们在课堂中,体验静电章鱼以及其他静电现象的活动:
缺点:本节课由于和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于原理上的解释就显得比较抽象,要想将抽象化的静电原理解释清楚,需要设计可视化的实验让孩子体会到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的表现,从而去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
总之,本节是这一章的难点,内容抽象、深奥,并且要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上好本堂课就显得比较困难,所以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1、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或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单一做法。教师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更主动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研究的过程中要及时组织学生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课堂效率。
2、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究、思考和研究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取向,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3、在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时,要认真听取每一位同学的观点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和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符合成功教育的要求。
阅读(284) | 评论(0)
后一篇:《抗震建筑结构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