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雪瑶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2)
《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反思 (2023-03-19 20:51)
栏目:个人博客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分别借两个孩子之口讲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遥远新疆看天山的雪莲。本课教学目标为认识“想”、“告”等十三个生字,会写“多”、“会”等七个字,能够积累偏正短语,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通过诵读和交流,体会“我”想去外面看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因此,从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亲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轻松学习。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两段关于新疆和北京的短片引入课题,齐读课题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后检验自读成果,通过“开火车”的游戏方式,让学生朗读偏正短语,比如“宽宽的公路”、“弯弯的小路”、“雄伟的天安门”等等。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相机指导短语的读法——“宽宽的”读得稍快,“的”读得轻而短。最后全班齐读短语,为之后读长句做好基础准备。在结束准备后,进入长句朗读环节。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读好自然停顿和长句间的语意停顿。因为“壮观”的意思比较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让孩子置身其中,直观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为形象。而后我借景抒情,让孩子们带着视频中感受到的情感再次朗读长句,由此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升旗仪式的状况和天安门的雄伟,自然而然地加重“壮观”和“雄伟”这两个词的读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之后带领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两个分别来自新疆天山和北京的小朋友,想要去对方的家乡看看的激动与期待,体会中国国土之广阔,各地不同风土人情的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有“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为此,我设计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感叹句的情感,我出示了以下三句话“我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要求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出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区别,体会到反复手法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并且体会到文中“我”的感受,读出了真情实感。
在上完本课之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以下的不足。首先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性有些不足。因为本课的两段文字结构完全一致,因此我在教学第二段时,基本沿用了第一段教学的整体思路和设计,造成了课堂的趣味性有所不足。其次,对于课堂时间把控不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在一些环节上没有把握住重点,比如一些基础的识字部分占用了太多时间,以至于在另外一些拓展和练习环节上展开不够充分。具体体现在,在第一课时结尾处,没有来得及进行生字练习以及没能对拓展说话目标——模仿课文的结构,说一说自己想去哪里,进行更为充分地展开与讨论。在未来的课程中,需要更注意对这些难度较高的、具有拓展性和思维性的内容分配更多的时间。
在生字教学时,我仍旧沿用了之前的教学方法,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讲出生字的结构、关键笔画等注意事项,没有锻炼到学生的整体观察和整体表达能力。在之后的课堂中,我会继续培养学生看到生字即能通过仔细观察,说出完整注意事项的能力。
阅读(375) | 评论(0)
前一篇:《明天要远足》教学反思
后一篇:风雨过后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