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瑶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3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3)

风雨过后见彩虹 (2023-04-20 08:31)

栏目:个人博客

风雨过后见彩虹

还记得在学生时代时,学校在各种活动上都会请老师们来表演节目,而这个节目大多是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当时觉得未免有些落于俗套了,但如今回过神来,自己成为了老师,竟偶尔也会不自觉地哼哼这首歌,因为它的歌词尽管简单,却实在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一、确定主题,明确目标

当我和高老师一起收到要在这学期上区级公开课的挑战后,我内心一紧。教龄未满一年,又是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处在应对班级管理还有些手忙脚乱的阶段,我真的能上好这一节公开课吗?丁校长和高老师都鼓励我说:“放轻松,这是挑战也是机会,你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我们一起修改。”尽管紧张的心情一直如鲠在喉,但时间从不因此放慢脚步,开学已将近1个月。

根据区里的进度安排,我们很快选定了《彩虹》这一课,并分配好了课时。作为第4单元的一篇课文,它的语文要素是读好长句,人文要素是家人。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就要让学生先能够读好这一篇文章。《彩虹》是一篇充满儿童丰富想象的散文,除了第一自然段,另外三个自然段都是由三个问句组成的,特点十分鲜明,若学生能读好这些问句的语气,齐读时更是童趣横生,美妙动听。

二、理清思路,解决难点

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教学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不是问句,它作为全文开头,交代了小女孩想象的背景,是看到了雨后天上的彩虹。在第一试教过程中,我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谜语歌曲等形式感兴趣的特点出示谜语引出课题彩虹》,在课堂最开始就抓住学生兴趣这个导入也一直延续到了最终版本。通过“彩虹”二字,我紧接着来教学“一座彩虹桥”,拓展说话“一座()”,但因为是课堂刚开始,学生还未进入阅读文本的状态,就被我的这个小问题打断思维,因此在后续版本中删掉。

最终确定先通过字源识字教学“虹”通过象形文字的示意让学生从故事中理解虫字旁作为虹的偏旁的原因揭示课题之后我带领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座”字引出“一座桥”再引出“一座美丽的桥”从字到词再到短语循序渐进理解字意的同时指导朗读我关注了学生的平翘舌音问题以及偏正短语“的”字轻短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语让学生收到我的及时反馈在这一板块上不断修改磨合试教再修改,让我实在受益匪浅,学会将朗读教学拆分,而不是“一把抓”,直接模仿的弊端就在于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读,可以模仿容易出差错。而从字到词最终到句,学生自然而然知道在哪儿停顿,自己就会读了。

第二个难题是如何读好问句。我如法炮制,就如同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本质仍旧是拆分,从短语再到句子。只不过这次学生是通过回答问题“小女孩想要什么来学习的。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答案的出处例如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能够找到“小女孩想要向爸爸要水壶”这个答案并且能够说出水壶的具体用处这是一把“浇花用的水壶”我在指导学生将回答说完整的同时,指导短语的朗读注意“的”字的轻短只不过在试教过程中,学生能够准确回答的问题,在正式上课时需要我的多次提示,略显遗憾。接着我主要指导问句的朗读问句尾音上扬,这在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因此学生是有基础的,只需多加提醒即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是二三四自然段全都由问句组成因此读好问句的上扬语气是非常重在这一环节最难的是学生需要借助板书完整地说出“小女孩想问谁要什么”这句话。要将三个自然段的内容汇总成一句话回答问题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是有难度的丁校指导我,在这里老师的语气和动作能够帮助学生很多,我的引导语“看到天上的彩虹桥,小女孩想问谁要什么。”帮助学生确定范围以及句式,并且在这一环节,板贴都已经贴上黑板,因此我可以用手指向对应的内容,用手势来提示学生。板书的帮助以及先前我对每一个答案的指导学生最终能够顺利将这句话表达完整

除了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更重要的是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这是一句长句子,也是我废了最多功夫的一句话。“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读好它,理解它,这是体会小女孩的情感最重要的一环节。我与高老师和丁校反复讨论这一句话到底该如何指导。在几次试教中,我也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去教学,拆分教学、同学范读、自由练习读等等,最终选定了老师范读、学生模仿读、再齐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考验学生地倾听模仿能力,也能够高效率地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最终齐读环节也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的能够读好。之后当学生注意到第二句话中的三个动词提、走、洒之后,通过请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小姑娘再次巩固朗读的停顿和重音,也为之后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第三个难题是如何体会情感。上文提到的“演一演”环节,这一环节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他们能够在有趣、活泼的氛围中释放天性,鼓励学生去思考,小姑娘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我还记得一个小男孩立马举手回答:“她很开心、兴奋我请他上台来演一演尽管不是真的“小姑娘”,但是他演得特别好,他蹦蹦跳跳走过过道——也就是“彩虹桥”,提着水壶洒水,在那一刻,我的心中十分满足、激动,看到他蹦蹦跳跳地回到座位上,我不由自主地笑了,也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才真正享受课堂,享受教学。不仅是文中的小姑娘,我也是开心兴奋,甚至是激动、期待的第二句话体会了小姑娘期待爸爸高兴的情感,第三句话“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则是重在体会爸爸的辛劳。丁校提醒我教师的魅力在于她生动的语言,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于是我写了过渡语,“为了家人能够有粮食吃,爸爸每天一大早,就挑着扁担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来浇田,沉甸甸的水桶把他的腰都压弯了。”孩子们一下子就理解了爸爸的责任和辛苦,体会到了小女孩关爱爸爸的懂事、孝顺。

解决完这三个难题,我的教案也终于临近定稿,只差环节的细节处还需确定。不过我深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道理,不敢对细节有任何松懈。从对学生的回答预设,到老师的对应的评价语,以及如何引导不同回答往我的正确答案靠拢,我将导入语、总结语、过渡语尽善尽美,将评价语、预设回答写得尽可能详尽,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正式上课的那一天。

三、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即使我试教了四次,在第五次正式上课我仍旧碰到了一些问题。但我想,上课或者说教育的魅力也许就是在这里,我永远无法达到100分,但是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趋近满分的状态。现在回过头来看,准备一堂课,一个月的时间,看起来并不长,但是给我留下的确是无限的回味。这一段旅程,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一朝沐杏雨,一朝念师恩,感谢高老师和丁校长不断的鼓励、细心的指导,对我的这堂课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我愿意相信总有彩虹等着我,而我也愿意扬起帆,冲破那波涛汹涌。

 


阅读(460) | 评论(0)

前一篇:《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反思

后一篇:《牧场之国》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