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美慧

部门组:音乐学科组

学科组:音乐

我的博客数:2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2)

《乃哟乃》教学反思 (2023-09-17 10:41)

栏目:个人博客

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理念,在这节课中有所体现。《乃哟乃》一课是一节以唱,奏,跳为主的综合课,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绪来表现歌曲《乃哟乃》。了解家族文化特点,学唱歌曲。学跳舞,采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本节课,不管是家族民俗风情的介绍,还是歌曲学唱前的听音游戏和学会歌曲后的摆手舞的学习,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意境,而不是为了体现多样的教学形式,创设完整的教学情境,为设计而设计。
  首先,通过简单的歌曲学习。引出家族这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并通过他们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摆手舞,在从学习摆手舞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摆手舞的伴奏乐器及节奏特点,并加以掌握。最后通过故事把整个教学结果呈现出来。由于歌曲乐句的长短不同,形成(2+2+3+3+3)有变化句式结构,旋律简单而不单调,简短旋律欢快热烈,表现了土家族儿童欢乐开朗的性格。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收学习与发现学习。我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采用发现学习的方式,运用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提供学生,必须有学生独立发现,然后内化。这一理念贯穿教学。这首歌曲虽然是由简单的三个音组成,但是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唱准。首先,用复习Do、Mi、SOl入手,根据整首旋律的音符节奏特点,从1 3 5”的单音练习到旋律练习,再三声部的合唱,不仅让学生熟悉这三个音,还为后面呼唤的场景打下了基础,我对识读乐谱的教学有了突破。歌曲虽然是由简单的三个音组成,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唱准。因此我采用了手号的教学法。让同学们既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而且在手号的帮助下更好的注意音准。然后我又采用“师生接龙演唱”,用这三个音按固定节奏即兴创编旋律接龙两个环节这个游戏让学生自主地学会了歌曲,学生在游戏中熟悉了音高、掌握了节奏,这个过程设计的环环相扣,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学得很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平时课堂中识谱视唱教学的难题。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因此在了解了歌曲的情绪后,我鼓励学生像找相同与不同游戏中让学生找到相同的旋律,最后学生们找到了两s m s,s m d”,两个“d d ms m d”,当然还有五个“s m d,再配上乃,乃,学到这,学生们已经觉得这首歌曲有点意思了,之后的活动有旋律模唱、旋律与歌词接唱、歌词接唱、旋律接唱,学生们都完成得很好,在旋律的"接唱中,我主要让他们接唱五个乐句中的最后一句,也就是自由组合唱一唱,只是在最后分角色扮演的游戏环节中,课堂秩序有点乱,但是通过这些环节,学生们已经能唱准s m d这一句了,而且也感受到了快乐。
  学唱歌曲时我在这节课中巧妙地将相关文化渗透到教学中,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本课中家族风土人情的介绍,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来了解,恰到好处,加深对家族的印象。摆手舞的学习也是过渡得非常自然,先了解舞蹈的来历,再观看教师示范,总结舞蹈特点,最后进行学习。直观的视频教学让学生能很快的了解并掌握摆手舞的特点。在加入伴奏乐器后,课程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完全激发出来。总之,我从音乐本身的需求出发,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进行了相关文化的渗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

选用了这一课结合口风琴的教学展开了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有以下一些心得:
1、教学中教师的示范
教师的示范吹奏相当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对乐曲的第一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吹奏,它既能形象示范,讲清演奏要领,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这样可以获得器乐教学实效。
2、小组合作,促使进步
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可以将学生分成一个一个学习小组,采用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帮一”、“一带多”,以促进全班学生共同进步。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可促使学生打好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3、激发兴趣,让学生发挥自主

起始阶段要降低难度,像这首《乃哟乃》、学生基本都能掌握,学生有了成功地喜悦感,就更加能发挥学生自主性,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简单的乐器进入了课堂,学生学到了音乐的知识,最主要的是让那些没有任何乐器专长的同学也能在乐器上实践,从而获得一种自己在音乐方面的自信。我相信如果我能坚持这样教学,今后学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而我也会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收获,获得快乐。

最后综合性艺术表演的展示是对一节课的总结与归纳。我认为这节课教学内容很丰富,形式多样,结构的完整性保持的很好。


阅读(119) | 评论(0)

前一篇:《少年运动员进行曲》教学反思

后一篇:《小白船》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