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雪瑶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2)
《树之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2023-09-19 22:50)
栏目:个人博客
《树之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树之歌》是一首关于树的儿歌,用极具童趣的语言讲述了不同树木的不同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十足。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作为二年级上学期唯一一个识字单元,教师需在课文环境中教导学生生字的同时,带领学生温习识字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自主阅读和学习过程中认识更多的生字。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梧、桐、掌、枫、松、柏、装、桦、杉、桂”10个生字,学会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木”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同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杨、壮、桐、枫、松、”这5个汉字,并识记“泡桐、翠柏、枫叶、松子”4个词语。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中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两种树——银杏树和梧桐树出发。通过将这两种树的树叶在课堂中现场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猜测树叶的种类,激发学习的兴趣,由此顺利导入课题。接着我出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应该根据哪些步骤自读课文,然后再进行班内分享。从朗读、字词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教导识字的过程中,我尤其注意“形声字”的复习和巩固,因为中国汉字超过80%是形声字,因此让孩子掌握形声字的发音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而课文中所有出现的树木名字都是形声字,我就增加了“猜树名”的小游戏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形声字规律带来的效果。
接着进入课文理解的环节,我首先出示树木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课文的描述将树的名字和模样一一对应,不仅使得学生对树木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也增加了课堂师生互动,让课堂更加活泼有趣。接着我逐一教学“杨树”、“榕树”、“梧桐”三种树木的特点,其中着重补充了杨树和榕树的课外知识,让学生的注意力能牢牢在课堂中,并且也埋下了好奇的种子。同时也通过榕树的根的特点引领学生理解“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的道理。在第二句话中,教学“枫树”和“松柏”时,我更注重学生语言说话方面的练习,模仿课文句式说一说,能够增加学生说话的流畅度,最终落实到笔头写话中。
最后在写字环节,我先出示“杨、桐、枫、松、壮”这五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之后教学杨和枫这两个重点生字。
在听完我的课后,汪洋老师指出了一些指导建议,是我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学习的。首先关于朗读指导,《树之歌》作为一首轻快的儿歌,课文本身具有押韵的特点,因此学生读起来不会觉得拗口或生硬,在朗读指导时,也应该抓住读起来简单这个特点,更深入指导学生对树木特点的认识,比如“高”、“壮”、“像手掌”等词语,在课堂中我只提出了“要读出它的特点”这一要求,而学生无法准确把握这一要求具体意思。改进的方式是在读出树木的特点时,对之进行有意的强调,如在读“高”时上扬语气,读“壮”时语速稍慢,读“像手掌”时读得连贯、缓慢。如此,学生在将句子朗读好的基础上,就能够更加理解儿歌的内容。
第二部分则是在识字教学中,汪洋老师首先肯定了我在本课识字教学中的几大亮点,例如偏旁归类识字、形声字识字以及“加一加”、“找朋友”等常规识字方法等教学手段,能够看出在平常的训练中,学生能够良好地运用正确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其次提出建议,对于低年级孩子,识字教学更应该注重细节,对于教师语言应该更加斟酌,才不会引起孩子的误会。
总的来说,二年级语文教学相比起一年级,更加注重课文的理解和朗读,同时也应抓住低年级重识字的特点进行教学,对我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也会在一次次磨课中精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阅读(80) | 评论(0)
前一篇:《牧场之国》第一课时
后一篇:与大师共研 促团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