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银芳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4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4)

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求新 (2023-10-19 17:18)

栏目:个人博客

“年、月、日”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在“课标2022年版”中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作为主题式学习的内容。

《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经验,初步知道年、月、日及其进率,能判断大月、小月;会通过查年历知道某天是星期几。鉴于学生对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吗?比如:老师的出生日期是某年某月某日,你们的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日期。)

师:刚刚我们在说自己的出生日期时都用了共同的三个字,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回答)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年月日)

二、新授部分

1、认识大月、小月并学会判断。

师:对于年月日的知识,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需要板书。

一年有12个月,大月(31天)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30天)有4月、6月、9月、11月;特殊月(28或者29天):2月。)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来看一看2016年和2023年的年历,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2月天数不一样)那么再来看看从2000年到2020年每个月的天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大月和小月都是一样的,只有2月会发生变化。

师:是的,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并且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2月我们称为特殊月。

2、记忆大月、小月。

 师:这么多的大月和小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们呢?

(1)左拳记忆法:凸起的地方,

那个月就是大月,有31天;凹的地方,那个月就是小月,只有30天。

(二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日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教师说明:腊是指12月,冬是指11月。)

(3)口诀记忆法:7个大月心中装,“7”前单数 “7”后双。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儿歌,在拳头上指一指大月和小月,巩固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法)。

3、判断:

(1)单月总是大月。(    )

(2)一年中的小月是2月、4月、6月、9日、11月。(    )

(3)二月份是28天。(    )

(4)十一月已过了17天,还有13天。(   )

4、从月到日,在年历上找一找几月几日,星期几。

师:老师带来了一张标有几个节日的2023年的年历,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吗?(劳动节、儿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

(学生汇报:先看所在的节日是几月,再找到圈的那一天是几日,最后看看所对应的最上面一行是星期几。)

5、在2023年的年历上找具体的日子。

(1)今年的生日是星期几?

(2)6月30日的后面一天是几月几日?

(3)9月29日后面的第二天是几月几日?

(4)2024年的第一天是星期几?

(同桌合作在2023年的年历上找一找,在巩固月的天数的同时,感知日子是一天一天数的)

6、季度的认识。

师:在一年的12个月中,1-3月是第一季度,4-6月是第二季度,7-9月是第三季度,10-12月是第四季度。其中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合起来就是上半年(也就是1月-6月),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合起来是下半年(也就是7月-12月)。那么,一年到底有多少天呢?你会算吗?

(通过算一算一年的天数,使学生感受月、日和年的联系)

(学生汇报: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月,所以可以用:7×31+4×30+1×28=365(天))

生补充。

师:那么多的一天在哪里?

三、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

这节课上得很顺利,学生的课堂活动也开展得有序有效。课后,带教专家冯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这节课解决了学生什么问题?

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从引入部分开始,学生的认知基础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设和想象,包括我的板书也是在学生的不断补充下很快就完成的,而且比较完整;大月、小月、特殊月基本上用不着再去年历上观察比较再得出结论;甚至平年闰年的相关知识他们也已经知道了很多,也就是说,这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学生已经事先超前掌握了,课上这些比较基本的新知其实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旧知,我们一直在他们会的知识里转圈圈。那么,这节课他们学到了什么呢?我又教给了他们什么新的东西呢?于是,我在另一个班的课前进行了问题搜集: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提了很多问题,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有几下这些:

1、年月日的由来?

2、为什么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

3、为什么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二月却是28天或29天?

4、为什么七月和八月都是大月?

5、公元元年是怎么来的?一个世纪是几年?

6、古代的人们没有日历怎么知道日期?

7、闰月是什么?

8、古代的计时方法是怎么样的?古人怎么在没有日历的情况下知道今天的日期?

    第一次的课虽然上下来很顺利,从头到尾感觉学生都会,师生互动包括问答都很流畅,但正是这样的畅通无阻容易让学生觉得无聊没意思,都是自己会的。修改后通过诸多个为什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原来年月日里还有这么多奥秘!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自然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通过自己的探索,通过同学和老师的讲解,已有的知识+未知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比前一次更高,如果说前者的积极参与是因为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流露出的自信,那么后者高涨的热情则是他们对于数学世界未知领域的新奇和追索!看来今后的新授课还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解决他们不了解的,这样才能更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阅读(82) | 评论(0)

前一篇: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后一篇:用一位数乘整 理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