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瑶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2)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例 (2023-11-20 22:20)

栏目:个人博客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例

、概述

在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下,小学语文课堂正变得更加全面、更加注重文化自信、更讲求团结协作、更加开放有活力。然后,由于学生年龄小,二年级学生呈现出低年级段儿童的特点,学生仍旧处于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积累字词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朗读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首先呈现在字正腔圆、自然流利,听者不吃力,交流少费事,更重要的是,口语表达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调动,激发其学习和与人交往的兴趣,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定量的口语交际内容,但实际教学中,学生有效口语表达训练的时间和机会不一定充足,自发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积极性也不强烈。因此,教师应从日常课堂中要效果,在一堂堂语文课上,从朗读到交流,多个维度锻炼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寓言故事”单元,隶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这个单元里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坐井观天》、《寒号鸟》和《我要的是葫芦》。三个故事均很短小,但基本涵盖了认识客观世界、把握事物关联、尊重生命成长规律等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而又辨证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空间。思辨任务群要求学生有自我思考、能够从事物两方面去辨别讨论,对于二年级学生属于较高的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要的是葫芦》中的寓言道理,教师需要善于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布置不同层次的口语表达任务并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朗读中读出语气、读好内容、读懂道理,从口语表达中说出情感、说好故事、说服他人,从而切实体现充满“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二、模仿朗读,感受表达魅力

朗读可以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领会语言包含的情感,但朗读不是率性而为,同样要有章法,要在相对正确的方式下展开。因此在《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设计了许多不同方式的朗读环节。针对重点语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我选择教师先范读,再请个别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模仿,帮助所有学生逐渐学会精准的停顿和语气,然后在全体学生自由练读后展开全班朗读,让所有学生齐声朗读,做到重音和停顿的统一。当学习完第二自然段后,我会让学生再次一起朗读学过的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由大声朗读过渡到有感情地朗读,以适宜的语言表达出文字所包含的情感、思想,营造良好的口语表达氛围。接着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法,更符合低年级段学生依靠兴趣学习的特点。我使用了师生配合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配合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从整齐度、音调、情感等方面对比各组朗读的效果,体会和感悟差异。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课文重点学习内容:注意感叹句、反问句和陈述句相比不同的语气。最后是单独朗读,教师有针对性地挑选朗读水平各异的学生单独朗读,从普通话流利、声调和语音和谐、动作配合恰当、表情丰富、声音洪亮等方面点评,在肯定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持续改进。

 

三、复述故事,体会表达细节

本堂课以朗读为核心,除了上述的模仿朗读外,另外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即是复述故事与创编故事。复述故事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完整且熟悉地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是完成故事创编的核心基础,保证学生的想象建立在原文基础之上。因此,我在本节课中先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原文,熟练掌握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信息,而后提出了任务一:使用“看见、心里想、自言自语、邻居劝、奇怪”这些词语,完整地说出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表现,实现对课文的复述,并且我提出要求:能加上合适的神情动作。让学生根据课文人物角色的性格和心情来表达他们的语言,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更为充分,真正理解故事逻辑以及人物之间的心里想法,领悟寓言故事中蕴藏的深刻道理,同时也能帮助她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基于先前授课的内容,学生能在原文的基础上使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还可以用上动作来辅助。有的学生在复述故事时,会对“邻居”的劝告语言作适当修改或者加强“种葫芦的人”的语言而弱化“邻居”的,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都可以适当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充满乐趣,身临其境地代入到故事角色中,激发学生角色诠释、语言表达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口语表达意识。学生通过效仿角色,可以接触到不同性格的人物的语言特点,在语气、语速、语调等方面完成调整和训练,这不仅有助于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也能够从对角色的模仿中,切身体会“种葫芦的人”的不以为然和“邻居”的焦急。

 

四、创编故事,强化表达想象

在朗读、复述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已经足够,接下来我设置了任务二:种葫芦的人第二年又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会如何解决?我将这一任务作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为载体续写、新编,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可以为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准备更丰富的素材。首先,学生们的续写和改编不能天马行空。所有的想象必须建立在原文基础上,这意味着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对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信息有清晰而准确的把握。因此,我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实现对课文原文的百分百掌握。其次,要求学生重视文字和词语的合理运用,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增加续写故事的吸引力。最后,强化学生口语表达意识,当学生故事编写完成后,让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把故事讲给小组成员听,大家相互提意见,由讲故事的学生修改调整语言。经过反复的演练,学生掌握的口语表达技巧将不断增多。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遵照我的引导,提出了各自的奇思妙想。有的学生延续课文的基本脉络,想象第二年葫芦上又出现了蚜虫,而这次“种葫芦的人”听从了“邻居”的建议,明白了葫芦和叶子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及时将蚜虫消灭干净,成功收获了想要的大葫芦;有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在蚜虫之外想象了种葫芦可能面临的新问题——会有鸟来偷吃葫芦,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种葫芦的人”决定在葫芦藤上搭上透明的种植棚,这一方面保证葫芦能够接受阳光的照射,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鸟儿的偷吃;还有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为种葫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干旱,因此可以在附近打一口井,或是从周边的河流中分出一条支流,专门用于灌溉这一片葫芦。在基于课文的奇思妙想中,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样,学生们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十足的锻炼。

 

五、丰富手段,活跃表达氛围

经过课后的反思和指导,我意识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即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没有更加充分地使用多媒体设施。综合运用智能电子白板、数字化教材、网络课程等形式和手段,让这些新兴的教学设备更高效地为课堂服务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重要进步。它能活跃课堂氛围,从多方位开展口语表达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促进她们的全面成长。在本学期剩余的学习进度中,还有《狐假虎威》与《雪孩子》两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编,我会在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中尝试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比如在角色扮演的环节中,我可以进一步拓展,将表演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文的对话,而是扩充到完整的故事中;比如带领学生一起观看《雪孩子》动画片,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引导孩子更加全面地体会角色的不同性格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凭借这些新媒介、新设施,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教师在课堂中要做一个善听者善于发现学生朗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即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读和说。“口而诵心而为朝于斯夕于斯”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学生在朗读中有法可循,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阅读(373) | 评论(0)

前一篇:与大师共研 促团队成长

后一篇:《雾在哪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