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晨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8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8)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2024-03-18 20:24)
栏目:个人博客
本文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陶罐和铁罐》文章分为两个场景,两个部分,分别讲的是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陶罐则很谦和,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许多年以后,荒凉的废墟中,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已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第一课时的重难点是能抓住重点词句,说出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
围绕着着重难点,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教学流程的设计:
1. 谈话导入,引出寓言故事的主要人物——陶罐和铁罐。结合日常生活说说,对于两者的认识,学生交流陶罐与铁罐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由此引出课文。
2. 整体认知课文:从两个场景“国王的橱柜”和“荒凉的废墟”,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并借助提示,用简洁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思考是什么造成了陶罐和铁罐截然不同的命运。由此引出借助对话对于陶罐和铁罐性格的分析。
第一个环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体验,对陶罐和铁罐进行对比,发现同为容器的它们,材质不同,运用的场合也不同,这实际是在为学生理解故事中陶罐铁罐都各有长处和短处的道理在做铺垫。铁罐和陶罐的结局与铁罐的咄咄相逼形成张力,具有戏剧性,傲慢的铁罐消失了,谦虚的陶罐却常存,这不禁令人反思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长短处。而对于两人的对话的分析,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张力。通过对话以及提示语感受两者互异的性格,最后达成对于寓言故事的道理的理解。
在上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仍旧存在以下问题:
1. 在教学流程中应该围绕一至两个主要问题展开,不要将问题切分过细,过于琐碎,很容易模糊重点。并且在过多问题中,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变为简单的就问题回答问题,而没有自己更深的思维上的训练。例如,对于陶罐和铁罐性格的认识,以此为大问题,学生自己去文中找答案,基于学生找到的文本进行分析,层层深入,归纳提示语、对话内容对于体会任务性格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
2. 生字的教学还可以有更缜密的组织形式,例如与文章内容的概括相结合,使各个教学环节联系更加紧密,具有承接性。
阅读(232) | 评论(0)
前一篇:旁听《王戎不取道旁李》学习文言文教法有感
后一篇:阅读的重构——整本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