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晨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8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8)
阅读的重构——整本书阅读 (2024-04-19 21:50)
栏目:个人博客
以阅读重构儿童学习
为什么要重构?儿童学习目标?
这一问题从现状出发来讲:无意义的机械学习,以知识学习为中心,注重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机械学习仍大量存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所带来的碎片化的信息过载的挑战。
而儿童学习的目标是多元的,大致为以下路径:学习记忆——学习理解——学习运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帮助学生完成以下目标:
l 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读写算、信息素养
• 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感知、记忆、理解、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 核心素养:审美力、沟通、协作力、行动力
•健全人格:心性、意志、信念
•培育公民:国民意识、多元文化理解
在明确了儿童的学习目标之后,我们再来重新对阅读进行反思和设计。对应以上目标大家觉得,其中重要的,但我们教学当中有可能忽略的,但又对学生阅读思考能力提升最有帮助的是哪种能力的培养?
是的,思维能力,关于这种能力的说法有很多,高阶思维等,都是在说儿童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的培养,践行真实的阅读
这次研讨会整本书阅读的专题中进行了3场微课的分享。其中余惠斌老师《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阅读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确定阅读的重难点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成长过程;能够体会语言风格,基本走的是人物、情感、语言风格的路线。余老师相应设计了三份学习单,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最终的读书交流会中,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分享。这是她的第一次共读设计。
在第一次共读过程中,余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当我们去回顾汤姆的成长历程时,我们评价汤姆由一个调皮蛋成长为一个小英雄,而我们评价的依据都是从社会评价这个外在因素作为标准。但结合儿童的成长,我们知道相比外在因素,一个人的内核才是更为重要的。因此在第二次共读时,余老师结合第一次的经验和反思进行了方法和内容上的调整。在第二次的阅读中余老师选择让学生们先进行阅读,收集学生们的问题,从学生的真实的阅读疑问出发进行教学。在对于人物成长主题的探讨上,则调整角度,更多关注到汤姆个人内在的统一。教学的流程也就变化为,先让班内每个学生都读,组建阅读共同体,写下自己的阅读日记,余老师对于阅读日记的要求是1.能体现你的阅读进程2.要有自己的思考3,。思考要有创新之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及内容的阅读日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沉浸式阅读获得自己的体验。接着老师收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筛选和组织,并进行读书交流会的分享。这些收集到的问题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在对故事整体感知之后,再结合故事内容对人物进行多角度的动态的赏析和评鉴。最后进行对于本书更深层次意义的反思与审辩。
余老师第二次的设计不仅在内容上也就是对于“成长”的评价上更为准确了,而且也让学生们有了更多自己真实的问题和真实的思考,而不是被老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
阅读(148) | 评论(0)
前一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后一篇:旁听教师骨干课《吃6顿晚餐的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