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银芳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4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4)
《周长》教学反思 (2024-05-17 07:35)
栏目:个人博客
《周长》教学反思(专家带教)
“周长”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几何小实践”的内容,它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模块非常重要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可是会把周长理解为边长等,还容易把图形的大小和周长混淆起来。本节课的重点是周长概念的建立,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感知封闭图形一周长度的含义,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并且能够利用周长的概念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我一开始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一、引入:你觉得什么是周长?这里的“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初步引导学生从文字上理解,周长是“一周的长度”)
二、建构周长的概念
1、出示三角形,指一指它的一周,并思考如何比较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与已经线段的长度?
(此处学生觉得可以把三角形在这条线段上翻转一周,并把它的每边截取到线段上,最后比较三条边的总长和这条线段的长度;有的学生觉得可以通过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再计算总和,把线段的长度量一量再比较)
学生通过指一指,翻转,量一量等操作手段,感知:三角形的周长就是三角形一周的长度。
2、出示长方形,它的周长是什么?怎么得到它的周长?(直边可以测量)
3、出示圆形、树叶片,它们有周长吗?它们的周长是多少?怎么得到?(学生在三角形翻转中得到启示,用绕线的方法或者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化曲为直再测量)
总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巩固提升
1、你能举一个身边的例子,用手指一指描一描它的周长吗?
2、判断:下面这些平面图形有周长吗?如果有请描一描它的周长。(通过举例子、辨一辨、描一描,巩固对周长概念的认识)
3、比一比:用四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4、议一议:大象和小鼹鼠按照箭头指的方向跑一圈,谁跑的路程多?
(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周长本质的理解,区分图形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带教专家冯老师认为,“周长”这一课需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周”,一个是“长”。要充分让学生感知辨别体会什么是一周,本课对于一周的概念过于急和快了,虽然前测中感觉学生对于周长有了一些认知,但远远不够,比如在举生活中的周长的例子的时候,有人就认为一个人的一圈是周长,一个桌子的一圈就是周长,其实还是概念不清晰。教师一个一个出示图形让学生指、描比较单调,可以出一堆平面图形,甚至有立体图形,让学生去辨析哪些图形有一周,哪些没有一周。这节课可以分这样几层进行教学:第一层,出示种类丰富的图形,辨一辨哪些图形有一周?学生通过辨析认识“一周”就是从边线的某一点出发再回到这里就是一周。从而得出结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 第二层, 让学生描一描封闭图形的一周,再次感受一周的概念,并体会边线有直有曲。 第三层,测量。 这一部分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可以由教师提供。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类是直边的封闭图形可以用尺直接量,一类是曲边,就要化曲为直,再量出长度。也进一步体会周长是所有边的累加。第四层,巩固提升。大象和小鼹鼠要沿着箭头的方向走一圈,谁走的路程多?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周长本质的理解,区分图形周长与面积的不同,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冯老师的话让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每一节课都需要精心设计和琢磨,认真研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既不能高估孩子的认知基础,特别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在课堂上一定还是要讲清讲细讲透彻;也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相信孩子的创造力。
阅读(117) | 评论(0)
前一篇:《教育的基础》读书心得
后一篇:《成吉思汗》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