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贤赟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7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7)
陪他去乘一次地铁——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有感 (2024-09-24 17:43)
栏目:个人博客
陪他去乘一次地铁
——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有感
人是如何学习的?应该是个被讨论了很久的问题,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同时也听到过许许多多的观点,然后有幸看到这本书,读了这本书。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便于人与人的交际与合作,然后产生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
记得是几年前了,某次上课我举例说到地铁的到站时刻图,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说了很多相关的见识,但哪怕是我在课件里放了相关图片,就有那么个孩子表现得很陌生,似乎是他不曾见闻的东西,当时的我也只是觉得现在的孩子,生活常识不太够。但当我读了这本书的开篇,当时小男孩的迷茫又回到我眼前。
这本书开篇就讲了一个非常著名的隐喻,说有一条鱼待在池塘里,它就很想知道池塘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后来它的一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蹦出去了。它就跟那个小蝌蚪朋友说,你出去以后跟我讲讲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跳出去后,看了一圈光怪陆离的世界,就回来跟这条鱼讲,说我见到一个动物叫奶牛,这个奶牛是这样这样的。但在鱼的理解中,奶牛就是长着两个巨大乳房的鱼。也就是说,青蛙所描述的奶牛和鱼所想象的奶牛是完全不一样的。青蛙说我见到一种动物叫人,这个人可以走路。但在鱼看来,人就是一种用鳍走路的动物。
这个隐喻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你没法告诉鱼,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鱼对外部世界所有的理解,都是从鱼的出发点来理解的。这个叫作前知识,或者前概念。
最典型的前概念是什么?比如说,小学老师在教小孩子们学地理,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你看这话说错了吗?没说错。但你让小孩子画地球是什么样的,小孩画出了一张煎饼,因为小孩感觉到地是平的,他们从小没有感觉到地球是个球体,这时候你告诉他“地球是圆的”,那么他想象出的就是一个平面的圆。这个在很多幼儿园、小学里面都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前概念,所以我们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讲“地球是圆的”,这个没错,但孩子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在讲课的过程当中,也有这种体会。因为我没法完全了解每一个人的前概念,我所举的例子只能够按照我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尽力把知识讲明白。但是因为我不知道每个学生的前概念,所以很有可能某个学生的理解跟那条鱼理解奶牛的想法是一样的。就像上次那个茫然的孩子,后来课下问过他后才知道,他从小到大没有坐过地铁,都是家里车接车送。所以我明白当一个孩子不理解我所讲的东西,这是非常正常且应该被我包容的事。现在回头想想,或许当时的我该趁着放学,征得他父母的同意,陪着他去乘一次地铁,把那张图指给他看,讲给他听。
若有下次,当我再看到某个孩子眼里的迷茫,那么不妨就“陪他去乘一次地铁”。
阅读(244) | 评论(0)
后一篇:读书教我读书——读《五代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