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雪瑶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2)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 (2024-10-21 00:39)
栏目:个人博客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普童话。本课通过红头小蟋蟀在牛肚子里的惊险经历,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还通过生动的情节展示了友情的珍贵。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设计稳定的学习路径、设计课文问题以及将习作要求和课后习题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过程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路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通过情境导入、整体感知、深入阅读和复述故事四个板块,帮助学生形成了一条清晰而稳定的学习路径。
首先我通过小红书帖子的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了解红头的旅行路线,并能够将故事讲清楚。
然后通过复习故事山模型(起因、经过、结果),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结构,填写故事山的开头和结尾。这一环节不仅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效果,还巩固了学生对故事整体框架的把握。
接着通过默读和勾画关键词,引导学生找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并了解牛的反刍现象。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记录红头在不同位置的心情变化以及青头的表现,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再借助板书和表格,引导学生复述故事。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检验了学生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的掌握情况。
通过这四个板块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把握故事结构,还学会了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如何借助板书和表格复述故事,从而形成了一条清晰而稳定的学习路径。
二、如何设计课文问题(从读写策略的转换,读写贯通,搭框架)
在设计课文问题时,我注重了读写策略的转换、读写贯通以及搭建知识框架,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1)读写策略的转换
在深入阅读环节,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红头心情和青头表现的词句,并通过朗读、评价等方式,体会角色的心情和性格特征。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实现了从读到写的策略转换。
(2)读写贯通
在复述故事环节,我要求学生借助板书和表格,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清楚。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的深入理解,实现了读写贯通。
(3)搭框架
在整体感知和深入阅读环节,我通过故事山模型和表格,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故事山模型帮助学生把握故事的整体结构,表格则帮助学生记录关键信息。这两个工具不仅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支架,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模板,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三、如何把习作要求和课后习题衔接起来
本节课的习作要求和课后习题紧密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节课通过再次复习故事山,帮助学生为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本单元最后也会创作一篇自己的童话,也将借助故事山理清思路。
本节课的课后习题包括“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红头和青头对话时的不同语气”和“默读课文,说说红头在牛肚子里是怎样旅行的”。这两个习题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还为学生提供了练习朗读和默读的机会。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角色的心情和性格特征,加深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的理解。
四、课后反思与改进措施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需要做好从“开头”到“开端”的精准表述。在整个单元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讲述故事,我们引入了“故事山”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开端、经过和结果三个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意识到“开头”一词可能不够准确,因为并非每个故事的起始部分都直接等同于故事的起因。因此,将“开头”调整为“开端”,能更精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展的初始阶段,同时也为后续的习作教学做了更恰当的铺垫。通过这一调整,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叙事能力和对故事结构的把握。
其次是要更好地实现从“简单说路线”到“详细说路线”的递进式设计。在本节课中,我初步设定了请学生简单概述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路线的任务。然而,在课堂的后半段,我意识到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设计一个详细说路线的任务来实现。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不仅掌握故事的基本框架,还能细致描绘每个关键节点,从而增强课堂的前后关联性,提升学生的叙事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这种递进式任务的设计,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
最后是需要强化第一人称讲故事的课堂训练。回顾本次教学,我注意到在回家作业中布置了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任务,但在课堂上并未给予充分的练习和指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我应该在课堂上设置相关的练习环节,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并实践第一人称讲述。通过课堂上的实时反馈和指导,我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角色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更生动地讲述故事。这样的课堂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习路径的稳定性、课文问题的设计以及习作要求和课后习题的衔接。通过情境导入、整体感知、深入阅读和复述故事四个板块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把握故事结构、提取关键信息,还学会了如何借助板书和表格复述故事。同时,通过读写策略的转换、读写贯通以及搭建知识框架,学生实现了深度学习。最后,通过习作要求和课后习题的紧密衔接,学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阅读(89) | 评论(0)
前一篇: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后一篇: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探索与成长——第二课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