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新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6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6)

11月教学随笔 (2024-11-20 14:45)

栏目:个人博客

         继在先锋班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语法体系之后,我便萌生了让学生协作使用思维导图来学习跨学科知识的想法。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查找资料来寻求解答,真正地让英语变成工具来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在第五单元encyclopedia的实践之后,我将这个方式使用在了责任杯的课堂之中,并有颇多反思。

image.png

1. 建构主义为核心的课堂: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让学生发现疑问、利用AI解答疑问、并提出新的疑问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及知识建构和创新。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疑问,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提出疑问并尝试解答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质疑和反思,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利用AI解答疑问,学生可以接触到多样化的知识背景,从而拓宽视野,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让学生自主发现疑问并寻求解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结合上方课堂最终呈现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到学生构建关于数字和计算工具的思维网络雏形,如果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话,他们在不断提出和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建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课堂活动时间分配:

 在本次教学中,我意识到课堂活动的时间分配存在优化的空间。特别是在学生的问题分享环节,原定的时间显得过于紧凑,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鉴于本课时前面的活动层层递进,无法删减,其实可以将此探究部分作为阅读第二课时来进行处理,为学生之间的互动预留更多的时间。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我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对于AI给予的答案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即“coherent(连贯性)“clear(清晰性)“critical(批判性)。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评估自己和他人的回答,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判断能力。

 

3. 生生互评方面:

        在本次教学中,我还注意到学生在生生互评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了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知识拓展,我应该鼓励学生结合之前提到的评判标准(连贯性、清晰性、批判性)来评价对方小组的作答是否令人满意。通过这样的评价过程,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他人的回答,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小组作答的不足。此外,我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讨论有无追加问题,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知识面。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阅读(47) | 评论(0)

前一篇:10月教学随笔

后一篇:教学案例-听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