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亚静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1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1)
《超越兴趣》读后感 (2024-12-20 08:07)
栏目:个人博客
身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日常中,常不自觉陷入寻找 “数学小天才” 的惯性思维里,潜意识认为拔尖的数学苗子是与生俱来、一眼可辨的 “天选之人”。倪闽景《超越兴趣》中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天选之人” 一文,却如一面明镜,照出我过往教学理念的狭隘,使我深刻反思、重新审视教学之路。
过往教学,课堂互动多被少数思维敏捷、答题迅速的学生主导。讲解难题,目光总会率先落在他们身上,期待精彩回答,长此以往,其他学生发言机会寥寥,课堂成了 “精英秀场”,我实则默认了数学拔尖学生自带天赋、无需雕琢的错误观念。读了此文,惊觉自己亲手为不少孩子关上探索数学奇妙世界的大门,那些被忽视的学生,或许怀揣未被激发的潜能,只因我未用心挖掘、耐心培育,便错失成长契机。
文中强调拔尖创新源于不懈努力与适宜环境,恰似醍醐灌顶。回想教学实践,讲解数学思维活动时,曾因孩子解题不佳,便判定他们 “力不从心”,想要削减难度甚至想让其放弃,殊不知,真正的数学拔尖人才,恰是在一次次攻克难题、不惧失败中锤炼成长。比如数学家陈景润,为求证哥德巴赫猜想,稿纸堆满几麻袋,历经无数次 “走不通” 才寻得曙光。小学阶段虽无这般高深难题,可引导孩子突破常规计算、探索图形规律时,挫折是成长必经,怎可因一时不如意就否定其潜力?
受此文启发,我想针对教学策略可以作如下改变:课堂上,刻意均衡提问机会,难题分层拆解,从基础设问起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踮踮脚 “够得着”;小组合作搭配成员,强弱互助,鼓励内向、基础弱的孩子先说思路,大家齐心完善,让不同思维碰撞火花。课后作业增设选做题,难度呈梯度,满足学有余力者 “加餐”,也为慢热学生夯实基础。
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不再单凭最终成绩。记录学生日常错题反思、解题思路演变,见证点滴突破;发现孩子独特闪光点,不止于分数,表扬计算慢却步骤严谨、善于归纳题型的孩子等,重塑家长期望,家校合力,为孩子营造无惧犯错、勇敢创新的氛围。
倪闽景先生此文,为我点亮教学航灯。往后教学,定牢记拔尖创新无 “天定人选”,怀揣热忱,深耕课堂每寸土壤,用耐心、巧思做 “肥料”,助力每个孩子在数学天地绽放独特光芒,让潜藏的数学拔尖人才破茧而出,奔赴热爱、拥抱无限可能。
阅读(76) | 评论(0)
前一篇:《数说换牙记》反思
后一篇:退位减法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