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娟娟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6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6)
在规则与温度之间寻找教育平衡点 (2025-03-20 08:29)
栏目:个人博客
在规则与温度之间寻找教育平衡点
——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治理实践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们班主任如同行走在钢索上的平衡者:左手握着《中小学生守则》,右手托着青春生命的成长温度。当冰冷的考核指标与鲜活的生命诉求不断碰撞,我逐渐感悟到"情感先行,制度共生"的育人方法。今天,请允许我从两个维度分享实践思考。
一、情感先行:看见每一颗心的重量
电影《超脱》中,学生与教师都困在“不被看见”的孤岛:学校撤并、教师流动、成绩至上的冰冷规则,让所有人陷入空心化的泥潭。不禁让人深思:教育只有是冰冷的条文,便如同没有地基的楼阁。
前些天我接待了一位家长。她握紧的双手泄露着内心的焦灼,诉说的困境折射出当代家庭教育的典型困局:第一重困扰源于孩子与所谓"差生"的交往,母子为此爆发剧烈冲突,她试图通过暴力干涉却适得其反;第二重困惑指向孩子明明具备学习能力却拒绝投入,软硬兼施的教育策略全线溃败,亲子关系异常紧张。
面对这位母亲的诉求,我即刻表明:"我不能命令孩子断绝友谊,这本质上是对另一个孩子的校园霸凌。这位母亲在焦虑中仍保有基本理性,点头接受了这个原则。
随着交流深入,这个被标签为"问题少年"的女孩形象逐渐清晰:在学校承受各科教师的作业催缴压力,回家面临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当所有人都在苛责她的学业表现时,那个"不务正业"的朋友,反而成了她最后的情绪避风港——在那个不被评判的空间里,她可以坦然展现自己的知识优势,享受难得的心理松弛。这种看似叛逆的选择,实则是她在自救。
当我们剖析孩子的"躺平"状态时,需要理解这本质上是心理能量耗竭的预警信号。就像成年人遭遇情感重创后会选择刷手机来缓冲情绪,这个被困在学业压力与家庭冲突夹缝中的少女,正在用她有限的认知资源进行自我修复。当我们将"不求上进"的标签粗暴地贴在孩子身上时,往往忽略了他们如同受伤小兽般蜷缩疗伤的心理现实。
聊天过程中,是当我说出"您的女儿现在最需要的是情感蓄能"时,这位母亲点点头又摇摇头。那瞬间,暴露出多少中年母亲隐秘的生存困境——她们何尝不是深陷职场压力、婚姻倦怠、育儿焦虑的漩涡?当我们在要求母亲们成为完美家长时,常常忘记她们同样是需要情感支持的普通人。
这次聊天最终没有给出速效解决方案,但达成了更珍贵的共识:教育不是零和博弈的能量消耗,而是生命能量的互相滋养。当我们放下改造孩子的执念,真正看见那个在成长迷途中跌跌撞撞的灵魂,看见那个在生活重压下咬牙坚持的母亲,教育的转机或许就藏在这样温柔的对视里。毕竟,被理解的瞬间,就是改变发生的起点。
去年二班刘烁楠同学因人际关系焦虑时,我并未急于用道德和规则约束她,而是先对她说:“你的要强不是缺点,恰恰是让你闪闪发光的特质。”正如马斯克用极致理性成就事业、金斯伯格以温柔坚定改变世界,我首先肯定她的个性,让她感受到被接纳的安全感。 当她内心的褶皱被抚平后,再引导她通过阅读、交流寻找平衡点。这学期后,她不仅走出阴霾,更带动了高安影走出了困境。
“空心化”时代,我们班主任可以试着先做“心灵捕手”
学生改变的动力,家长配合的动力,也许永远始于“我被看见”的瞬间 。
如果说情感建设是培育教育生态的"暗物质",那么班委制度就是支撑班级运转的"显结构"。我逐渐学会"动态治理"
二、注入灵魂的班委培养
(1)班委选拔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周易》有云:"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在班委选拔中,我建立三条标准:首先注重品德考察,对存在阳奉阴违、搬弄是非等行为偏差者,通过"观察-谈话-帮扶"三阶矫正程序进行教育转化,屡教不改者启动退出机制;其次强调智力门槛,优先选拔具有较强认知理解能力的候选人,这类学生通常具备较高的道德领悟力;最后考量能力匹配,避免将学生置于超出其胜任力的岗位。
(1)动态调整优化班委结构
以班长团队建设为例:六年级班级初创期侧重执行效率,启用雷厉风行的管理型人才;至七八年级稳定发展期,则转型为服务型、包容性领导模式。通过设立主理班长轮值制,构建班长梯队,既保证管理连续性,又实现干部培养的传帮带。考核标准聚焦学业与活动的平衡,时间管理能力和全局统筹意识。
(1)构建班委培养
坚持每周一次的班委会,不断解放班委思想,提高他们政治思想觉悟以及对班委这份工作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不断用学校校训和班级的班训武装他们的头脑,把一个个空洞抽象的词语具象化,结合毛泽东思想给与他们方法上的指导,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给与他们学习上必要的倾斜和支持。
当代的班主任肩负着教育孩子与引导家长的双重责任,家长是我们的朋友,孩子则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秉持着情感先行的理念,以真诚与理解为基石,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与家长携手共进。我们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当我们用爱与耐心去雕琢每一颗心灵,定能感受到如花开般悄然绽放的成长与进步。正如电影《超脱》中亨利最终领悟到的那样——救赎并不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在于我们彼此看见、理解与支持的瞬间。
阅读(24) | 评论(0)
前一篇:《超越兴趣》读后感
后一篇:初中女生小团体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