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昭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1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1)
以成长型思维重塑教育的力量 ——《终身成长》阅读心得 (2025-04-19 19:57)
栏目:个人博客
合上《终身成长》的最后一页,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关于 “固定型思维” 与 “成长型思维” 的深刻剖析,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从教多年的教育实践之路。在教育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沃土上,我们常常面临诸多困惑:为何同样的教学情境,不同的师生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这些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极具启发性的答案,也促使我对教育本质、师生关系以及自身职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探索。
一、思维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重成长密码
德韦克教授指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发展。这两种思维模式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就,也深刻塑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
在日常教学中,我曾遇到这样一位学生小A。他在数学学习上困难重重,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起初,他总是沮丧地说:“我就是学不好数学,我太笨了。” 这明显是固定型思维的体现,将失败归因于自身不可改变的能力。为了帮助他,我尝试运用成长型思维的理念。我告诉他:“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掌握正确的方法,一定能够提高数学成绩。” 我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鼓励他从每一个小进步中获得成就感。渐渐地,小A开始主动思考,积极提问,数学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固定型思维的束缚,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让他们相信自己有不断进步的潜力。
教师自身的思维模式同样至关重要。面对教育领域不断涌现的新观念、新技术,如信息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如果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陷入固定型思维,就难以适应教育变革的需求。只有秉持成长型思维,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二、教学实践:成长型思维的落地生根
在教学设计方面,成长型思维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成长型思维,我们应更加注重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例如,在英文作文教学中,我不再仅仅布置常规的作文题目,而是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主题。这样的题目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虽然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学生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分数为主要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强化学生的固定型思维。引入成长型思维后,我们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我在班级中实施了 “成长档案袋” 评价方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通过定期回顾和分析成长档案袋中的内容,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三、职业发展:突破瓶颈,实现教育理想
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瓶颈。无论是教学能力的提升停滞,还是职业倦怠的出现,都可能阻碍教师的成长。《终身成长》让我明白,突破这些瓶颈的关键在于保持成长型思维。
当我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遇到困难时,我不再自我怀疑,而是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向优秀的同行学习,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学习了情境教学法,并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只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勇于尝试和探索,就能够不断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
同时,成长型思维也让我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学习和个人成长。我坚持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参加线上线下的培训课程,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我还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通过对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终身成长》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思维模式的理论著作,更是一本指导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和心灵的唤醒。作为教师,我们要以成长型思维为引领,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培养成长型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同时,我们也要用成长型思维不断突破自身职业发展的瓶颈,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继续践行成长型思维,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书写教育的美好篇章。
阅读(7) | 评论(0)
前一篇:学生学习态度转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