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华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

​文本细读实践、读写结合 (2025-04-24 12:17)

栏目:个人博客

(续上)

三、文本细读的实践:问题驱动与情感共鸣

1. 还原式提问

在《那个星期天》中,设问:“母亲为何始终未兑现承诺?她是‘坏妈妈’吗?”通过分析母亲洗衣、翻箱倒柜的细节,学生能体会成人世界的无奈与孩童纯真期待的冲突,进而理解“爱的局限性与成长的阵痛”。 

2. 批判性思辨

《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李大钊面对家人“没讲一句话”,可引导学生讨论:“沉默是否代表冷漠?”结合文中“安定”“沉着”等神态描写,学生能领悟革命者以克制表达深情、以沉默传递信念的崇高境界。 

3. 读写结合

学完《匆匆》,可设计仿写练习:“以‘时间’为话题,用比喻或拟人手法写一段话。”学生作品若出现“时间像贪吃的孩子,偷走了我的糖果”,教师可对比原文“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探讨喻体选择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四、文本细读的边界:警惕过度阐释与思维固化

文本细读需以文本为锚点,避免牵强附会。例如《匆匆》中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意象,若脱离上下文解读为时间是虚无缥缈的或直接就说写出了时间的匆匆,便只是思维固化的解读。教师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语境,还原真实语境,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时间稍纵即逝的特点,就引出了作者想在这世上留点“痕迹”、不在世上白白走一遭,要有所作为的想法。

结语:让文本细读成为生命的对话

文本细读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文字中照见自己,在思考中连接世界。当学生从《匆匆》里读出对当下的珍惜,从《那个星期天》中体悟等待的哲学,从《十六年前的回忆》里触摸信仰的力量时,语文教学便真正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如叶圣陶所言:“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以细读为舟,渡向精神的彼岸。 


阅读(41) | 评论(0)

前一篇:语文教学随笔:在文本细读中触摸生命的光辉(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