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新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4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4)
读书感悟 (2025-04-20 09:29)
栏目:个人博客
很早就听过其他老师分享《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最近利用碎片的时间开始认真阅读。
研读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深感其理论体系对教育场域的指导价值。在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关键期,传统的权威型沟通模式往往导致师生关系异化为控制与抵抗的博弈。该书提出的四要素沟通模型,为构建教育共同体提供了科学路径。
教育场域中的暴力沟通常以隐性形态存在。我有时候总会用"你总是""你永远"等绝对化评判,将具体行为与人格特质混为一谈。这种语言范式不仅违背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更会触发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刻意训练"基于事实的描述",我逐渐将"教室后排持续传来私语声"替代"你们根本不尊重课堂",发现客观陈述比道德评判更具教育效力。当语言剥离价值判断,学生方能将注意力转向行为修正本身。
情感需求的精准识别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环节。教育实践中,学生问题行为多源于未被满足的心理诉求。我尝试建立"情绪-需求"解码机制:当学生抵触集体活动时,不急于批评其缺乏集体意识,而是引导其表达"我需要空间独立完成";当作业迟交现象频发时,不简单归因为懒惰,而是共同探讨"需要更清晰的时间规划指导"。这种将行为与需求解绑的对话方式,使教育指导更具建设性。
在教育管理层面,非暴力沟通要求教育者完成三重身份转换:从规则执行者变为需求倾听者,从问题纠正者转为方案共建者,从道德评判者化作情感协调者。比如制定班级公约时,采用"需求清单罗列-解决方案共创"的模式,将学生提出的"需要课间自主调节空间"最终转化为"弹性课间管理方案"。这种参与式决策不仅会提高制度执行力,更培养了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
实践表明,非暴力沟通不是消解教育权威的妥协,而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理性选择。当教育对话超越简单的行为规训,当师生交流聚焦于共同需求的满足,教育的本质力量才能真正彰显。这种沟通范式对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同理心、构建和谐教育生态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值得我尝试进行系统性实践探索。
阅读(2) | 评论(0)
前一篇:教学案例-听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