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瀚珑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8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8)

《终身成长》读后感 (2025-05-09 10:00)

栏目:个人博客

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人类思维中最顽固也最具可塑性的部分。在第八章"改变思维模式"中,作者揭示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如何以不同形态束缚着我们的潜能——特权者的傲慢防御、早熟孩子的过早固化、意志力薄弱者的情绪失控。这三种看似迥异的表现,实则共享着同一种思维病毒:对成长可能性的否定。阅读这一章,犹如经历一场思维模式的祛魅仪式,我们得以看清那些阻碍生命绽放的无形枷锁,同时也发现了打开这些枷锁的钥匙。

特权意识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最傲慢的变体。那些认为"都是我应得的"人构建了一个自我中心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成功是天赋权利的兑现,失败则是系统不公的证明。德韦克犀利地指出,这种思维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否认个人发展与外界反馈的关联性,特权者避免了面对自身不足的痛苦。结合自身在一年级的劳动课程中,教授学生进行整理练习。最后进行整理小达人的班级竞赛。在竞赛过程中,有些学生觉得这个劳动不是他应该做的或者他在家没有干过。教师在扭转他的思维时候,也亲自示范整理书包、整理桌面、打扫教室的需要做的一些操作。

2.jpg

早熟儿童的困境揭示了固定型思维模式最令人心痛的早期固化。那些因早期表现优异而被贴上"天才"标签的孩子,往往陷入"努力是平庸者专利"的认知陷阱。德韦克警示我们,当这些早慧者遭遇真正的挑战时,他们更可能选择放弃或作弊,而非像成长型思维者那样视挑战为机遇。结合自身在56日主题为《劳技萌新芽——小学高年级劳技课程的改良迭代》浦东新区劳动技术四年级公开课中,在教授金属丝造型时,学生们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在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戴护目镜和手套操作时,学生也克服了戴手套操作不便利的情况。改变固有的金属丝造型思维,添加了木圆片的底座让金属丝造型更加精美。

   

在意志力与情绪控制的战场上,德韦克颠覆了传统自我管理理论的假设。固定型思维者将愤怒等负面情绪视为必须压抑或否认的敌人,这种对抗态度反而强化了情绪波动。而成长型思维者则将自我控制视为可锻炼的肌肉,将情绪视为可理解可引导的信号系统。神经科学最新研究为此提供了支持:当人们以好奇而非评判的态度面对情绪时,大脑中负责理性调节的前额叶皮层能够更有效地协调情绪中枢的活动。德韦克揭示的更深层洞见是:所谓意志力薄弱,往往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副产品——当人们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挫折就会变成对整体价值的否定,从而引发更大的情绪崩溃。相反,成长型思维为自我调节提供了心理缓冲:"这次失败不代表我这个人,而是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具体方面"。这种认知重构不是自我安慰的把戏,而是基于大脑可塑性这一科学事实的合理策略。结合自身在年级的劳动课程中,教授学生制作调光小台灯。让学生们小组合作分成56人一组,教师在学生组合上也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理地搭配。让学生之间形成强弱组合,在制作环节中可以互相帮衬一起完成小组的任务。个别性格特性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分组或者让他和教师一组。在教师的陪伴下,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1.jpg

穿透这三种表现形式的表象,德韦克实际上勾勒出了一幅思维模式影响人生的全息图景。特权意识、早熟固化与意志力问题,分别代表了固定型思维在成功者、天赋者和自我管理者身上的不同变体。它们的共同本质是将当下的自我状态视为不可改变的终点,而非持续进化的起点。而成长型思维之所以具有解放性力量,正因为它将人的潜能从这种静态认知中释放出来,重新安置在不断拓展的可能性疆域中。

《终身成长》第八章的价值不仅在于诊断问题,更在于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转变路径。当我们识别出自己思维中那些固定型模式的痕迹时,不必陷入自责的另一个固定型陷阱,而可以启动成长型思维的最基本程序:将每一个自我觉察的瞬间转化为学习的契机。毕竟,认识到思维的牢笼,已经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德韦克最终告诉我们:人类最根本的自由,或许就是选择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与可能性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思维模式的转变不仅是一种心理技巧,更是一种存在方式的革新——它让我们从自我设定的囚徒,蜕变为自身命运的积极创作者。

阅读(17) | 评论(0)

前一篇:《金属魔术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