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新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5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5)

教育随笔 (2025-05-20 13:59)

栏目:个人博客

       近期班级里发生了非常多的学生问题,严重的甚至构成了校级处分。比如同学A违反校级规定,但考虑到之前有自残行为,因此采取不公示的方式给予校级处分。而很多学生不明真相,看到违纪的同学A在与老师谈话后哭着回到班里,就擅自下定论“老师罚的太重了,一点不讲情面”,“肯定是有告密者,告密者肯定就是与A有矛盾的B”,“B真讨厌,应该让他转学”。此等言论不仅影响了师生关系,还加剧了小团体行为,构成对同学B的社交霸凌,另外使部分同学的重点放在了传闲话而非学习上。

        为了扭转局面,让不明真相的同学知道事情的缘故,我私下逐一进行了沟通,但仍然担心班级存在可能会误解老师行为的学生。因此,我借助Deepseek设计了一节主题班会课,借由推理活动让学生们知道乱传闲话的弊端,并且将自己的重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消失的班费」——信息失真模拟实验

【情景导入】

    "上周五放学后,小雨在空教室看见:

    • 劳动委员小方从讲台抽屉拿出装班费的信封

    • 同时走廊传来急促脚步声

    • 小方突然把信封塞进自己书包离开

      第二天班费失踪,监控显示小方是最后接触者"

【分阶段还原真相】

  1. 第一轮信息(目击者视角)
        小雨告诉朋友:"我看见小方偷班费!"
        → 失真点:将"拿取"直接判定为"偷窃",忽视其他可能性

  2. 第二轮传播(添加想象)
        朋友A传话:"小方经常抱怨班费使用不透明,肯定是早有预谋"
        → 失真点:植入主观猜测,虚构作案动机

  3. 第三轮扩散(细节篡改)
        同学B在群里说:"班费丢了300块!小方最近买了新球鞋"
        → 失真点:虚构金额,建立虚假因果链

  4. 真相浮现(48小时后)

      • 班主任调取完整监控:小方当时在核对账目

      • 脚步声是德育主任突击检查违禁品

      • 真正窃贼是外班学生(已通过走廊监控锁定)

      • 新球鞋是小方用竞赛奖金购买

         在班级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我让第一排同学进行第一轮信息的传递,第二排同学进行第二轮信息的传递,以此类推。最后询问班级最后一排同学,他们能得出什么结论。有的同学直接说“小方是窃贼”(容易被他人洗脑),有的同学说“肯定是怀疑小方的小雨投的”(得出的结论同样没有实质性证据),好在也有清醒的同学说“证据不足,我得不出结论”。因此,我引导孩子们进行了如下的分享和思考:


      【活动分析】

  1. 认知偏差解构

      • 证实偏差:人们更关注符合自己怀疑的信息(如只记住塞信封动作,忽视核对账本的过程)

      • 锚定效应:首个指控"偷钱"成为后续讨论的思维定锚

      • 巴纳姆效应:"早有预谋"这类模糊指控容易被采信

  2. 苏格拉底式提问

      • "判断偷窃需要哪些证据?目前信息满足吗?"

      • "如果小方是被冤枉的,他现在可能面临哪些伤害?"

      • "当我们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时,实际扮演了什么角色?"

  3. 建立「信息三棱镜」原则
        ① 暂停键:听到指控性信息时,强制冷静2小时
        ② 三角验证:至少找当事人、旁观者、物证3个角度核实
        ③ 责任追溯:传播可能伤害他人的信息时,自问"我愿意为这话负责吗?"


      未知全貌,不要轻易相信他人对别人的评价,有的时候人的本性是讲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不是讲全部的事情;轻易听信他人的话其实获取的可能是片面的信息,再转述他人更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听到别人对同学或者老师的吐槽,不能拱火加重对别的同学或老师的负面评价,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否则你就是伤害他人的帮凶。

      此外,对于老师的处罚,请不要擅自猜测。你所看到的老师对于问题学生的处理,就像冰川一样:

  • 水面可见部分:哭泣的A + 老师的约谈

  • 水下隐藏部分:5件未公开事件 + 3次保护性处理记录

       很多事情你并不知晓。当我们认定老师有偏见时,是否也在对老师产生偏见?如果老师公开所有事实,对A是帮助还是二次伤害?保护同学隐私 vs 维护集体知情权,边界在哪里?



阅读(24) | 评论(0)

前一篇: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