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银芳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6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6)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2025-08-31 12:04)

栏目:个人博客

唤醒高山:从《我本是高山》看“觉醒”精神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电影《我本是高山》中,张桂梅老师贴满胶布的手紧握着小喇叭,这段旋律从中传出,穿透屏幕,直击人心。而在那群刚刚被找回课堂的山区女孩耳中,这样的歌声或许远不如周杰伦的《双截棍》“哼哼哈嘿”来得带劲、下饭。

   这恰恰是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没有刻意美化苦难,也没有简化觉醒的过程。整部影片让我一次次泪流满面的,正是这种对“教育如何唤醒灵魂”的深刻呈现:它不是瞬间的顿悟,而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破茧。

   山英的故事,正是这种觉醒的最佳注脚。

   在群山环抱的村落里,女孩们的人生轨迹似乎早已被注定:辍学、嫁人、生子,用彩礼为娘家作最后一份贡献,然后重复母亲一代的命运。她们不是没有梦想,而是不敢有梦想。所以当张桂梅老师将她们找回学校时,她们脸上写满的是茫然与抗拒,而非欣喜。即便张老师不断强调“一个女孩读好书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对这些女孩而言,这句话仍太过遥远。她们需要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一个具体的、触手可变的未来。

   山英的觉醒之路尤为曲折。她曾因自认成绩差而选择退学打工,供养成绩更好的姐姐山月读书。然而山月的悲剧——被父兄嫁给中年男子最终惨死——并未立即点燃山英的反抗意识,反而让她更坚信“读书也逃不过命运”。她第二次选择退学,向命运低头。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那条马路上:张桂梅老师隔着喧嚣的车水马龙微笑着与山英对视,那道目光中没有责备,只有坚定的相信。那一刻,某种东西在山英心底苏醒了!

   再次回到学校的山英开始拼命学习,但根深蒂固的自卑仍如影随形。她害怕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害怕所有的努力终将徒劳。直到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深夜,当家人来到学校要带她回去给哥哥换亲,当奶奶苍老的手拉住她时,她几乎又要屈服。但这一次,张老师将她一把拉到身后,用单薄却坚定的身躯挡在了她和命运之间,当身后的学妹们齐声高喊“学姐,加油”,山英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地望向亲人,无声地说出了那个“不”字。

   这一刻,震耳欲聋。

   这不是简单的反抗,而是一个灵魂的彻底觉醒。她终于明白:教育赋予她的不是分数,而是说“不”的勇气和权利;不是保证她一定能赢,而是让她有机会去尝试赢得自己的人生。

  《我本是高山》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它让我们看到:觉醒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浪漫神话,而是在挣扎、退缩、再挣扎的反复中,最终冲破冻土的那株嫩芽。它需要有人首先相信你能成为高山,哪怕你自己还只敢想象自己是溪流。

   张桂梅老师,就是那个永远相信溪流能成为高山的人。   


阅读(19) | 评论(0)

前一篇:智慧教育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路径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