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钰祺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0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0)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2025-08-31 16:42)

栏目:个人博客

爱的教育:从《我本是高山》到心灵的回响

 

《我本是高山》以惊人的情感力量,将张桂梅老师和她学生们的故事镌刻在每个观众心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无法不被这种直击灵魂的叙事所震撼,那些关于爱与教育的永恒命题,再次在我心中激荡起深沉的涟漪。

 

张桂梅老师的形象如此鲜明——她不是传统意义上温文尔雅的教师,而是一位带着坚毅眼神的“摆渡人”。她用近乎偏执的坚持,为大山深处的女孩们开辟了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这种爱不是柔和的细雨,而是劈开岩石的雷霆;不是温柔的抚慰,而是打破枷锁的铁锤。她的学生们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够带来解放的爱,一种能够撕裂命运桎梏的强力之爱。

 

观影过程中,我不禁扪心自问:我的学生们需要怎样的爱?与张老师的学生不同,我的学生们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环境,他们面临的不是有形的枷锁,而是无形的压力——学业竞争的焦虑、自我认同的困惑、数字时代的迷失。他们需要的不是解放式的爱,而是包容的理解、耐心的引导和坚定的陪伴。这种爱如春风化雨,细腻而持久,旨在唤醒内在的力量而非打破外部的束缚。

 

教育之爱的真谛在于“看见”每个独特的生命。大山女孩需要有人看见她们被埋没的潜能,都市学生则需要有人看见他们光鲜外表下的脆弱与迷茫。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心灵的见证者。真正的教育爱不是简单复制某种模式,而是敏锐地感知每个生命独特的需求,并给予恰如其分的回应。

 

这种爱的给予能力,其本身源于被爱的体验。只有真正被爱滋养过的灵魂,才能源源不断地付出爱。张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大地爱着她的学生,正是因为她内心深处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提醒着我们教师:在付出之余,也要滋养自己的心灵,保持爱的源泉丰盈不竭。

 

《我本是高山》最终让我明白:爱是教育的底色,但爱的形态因需而变。无论是张老师雷霆万钧的解放之爱,还是我希望给予学生的包容之爱,其核心都是对生命成长的无条件支持。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塑造学生成为我们期望的模样,而在于帮助他们发现并成为最好的自己。

 

电影中张老师对学生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是一座高山。”是的,每个学生都是一座有待发现的高山,而教师爱的责任不是去攀登它,而是帮助它展现自己的高度和雄伟。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深刻的奥秘——用恰当的爱,唤醒每一座“高山”内在的力量,让它们自信地宣告:“我本是高山”。


阅读(16) | 评论(0)

前一篇:AI应用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