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雪瑶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4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4)
观《我本是高山》有感 ——以信仰之光照亮教育之路 (2025-09-01 10:57)
栏目:个人博客
观《我本是高山》有感
——以信仰之光照亮教育之路
在开学前夕,我有幸观看了电影《我本是高山》,影片以张桂梅老师的事迹为原型,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贫困山区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的艰辛历程。观影过程中,我多次被张老师的精神所震撼,同时也深感电影所能呈现的仅是冰山一角。结合现实中的资料与报道,张桂梅老师用生命践行教育理想的壮举,远比影像更加震撼人心。
张桂梅老师创办免费高中的初衷,源于她对华坪县政府与人民深厚情感的回应。电影中或许未能充分展现的是,张老师早年因家庭变故和身体疾病陷入困境时,是华坪县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捐款与支持让她重获新生。她曾动情地说:“我没有为华坪做出什么大贡献,却承受了如此大的恩惠。”这种感恩之心,成为她创办免费高中的核心动力。她将个人的苦难转化为对社会的回馈,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崇高选择。在教育中,我们常强调“感恩教育”,但张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感恩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转化为行动的责任感。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引导学生从小学会感恩,将外界的帮助化为前进的动力,而非理所当然的索取。
其次,张桂梅老师选择创办全女子高中,是基于对山区女性命运的深刻洞察。她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山区妇女因缺乏教育,早早结婚生子,陷入贫困与落后的循环中。而她们的女儿,也往往重复着母亲的命运。张老师深知,唯有通过教育,才能打破这种代际传递的贫困。电影中或许简化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但现实中,张老师的每一次家访、每一次劝说,都是对陈旧观念的挑战。她不仅是在办一所学校,更是在推动一场关于性别平等与教育公平的革命。这让我想到,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唤醒灵魂、改变命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识字作文,更要通过文字与文学,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理解平等与尊重的价值。
电影中或许未能充分展现的,是张桂梅老师在创办学校过程中的艰辛与坚持。她曾放下尊严,在街头募捐,一遍遍向路人讲述她的梦想。然而,仅凭个人力量难以实现如此宏大的目标。最终,是党和政府的支持让华坪女高从梦想变为现实——政府资助建设了教学楼、操场等基础设施,并为学校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个人努力与集体力量相结合的重要性。张老师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感激,是她能够坚持下来的重要精神支柱。这提醒我们,教育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事业,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协作。作为教师,我们应常怀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也要学会在团队与合作中寻找力量。
最后,华坪女高成立后,张桂梅老师并未止步于办学的成功,而是继续深入家庭,与顽固的落后思想作斗争。她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资助学生,一次次家访劝说家长让孩子继续读书。这种坚持,源于她对每一个生命价值的坚信。电影中或许未能完全展现的是,张老师的教育理念不仅是“让学生考上大学”,更是“让她们成为自立、自强的人”。她常对学生说:“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这句话不仅是对学生的激励,更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成为能够挺立天地间的人。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点燃。我们常说“教书育人”,但真正能做到“育人”的,往往是那些愿意为学生付出全部心血的教师。张老师的精神启示我们,教育需要一种信仰般的坚持,一种超越功利的奉献。作为四年级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面对的是一群正在形成世界观的孩子。他们的心灵需要被呵护,他们的梦想需要被点燃。我会努力在课堂上传递张桂梅老师的精神,让学生们明白,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有能力回馈社会。
同时,张老师的故事也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社会性与集体性。个人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帮助,华坪女高难以取得今天的成就。这提醒我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与家长、同事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电影《我本是高山》虽未能完全展现张桂梅老师的伟大,但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教育的力量与光芒。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张老师为榜样,坚守教育初心,用信仰与行动点亮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我相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育高山而非溪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屹立于天地之间,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阅读(69) | 评论(0)
前一篇:《终身成长》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