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思佳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

看见高山,成为桥梁——观《我本是高山》与张桂梅的教育启示 (2025-09-01 15:16)

栏目:个人博客

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沟通。

作为一名一年级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观影结束后,电影中张桂梅校长手拿喇叭催促学生奔跑的画面,和身为教师的我们每天催促孩子们“快点站队”、“认真写字”的情景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虽然我面对的是城市一年级小朋友,而张校长面对的是大山里的女孩,但我们同样在做着“渡人”的工作——只不过她是把孩子们送出大山,而我则是把孩子们送入知识的海洋。

张桂梅校长有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这句话在我们一年级教室裡每天都在被具体化。当小朋友哭着想找妈妈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当孩子不敢发言时,一个鼓励的眼神能带来勇气。教育发生在每个细微的互动中,而不只是在课本和黑板之间。


信念的力量:让孩子看见远方的灯

张桂梅校长提出:“让学生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这句话在我的一年级教室里化为了具体的实践。孩子们刚离开幼儿园,步入正式的学习阶段,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念。

我在教室后面设立了一个“心愿墙”,让孩子们或画或写出自己成为正达小萌新的心愿。小J想学习更多本领,小f想把拼音学好,小d则想答对更多的问题。每当他们取得进步,我就会告诉他们:“你又离自己的梦想近了一步!”这种信念教育对于低年级孩子尤为重要,就像张桂梅用红色文化激励学生一样,我们也需要给孩子一个仰望星空的理由。


尊重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高山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张桂梅校长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这点在我的一年级教学中尤为明显。有的孩子识字很快,有的孩子计算能力强,有的孩子则擅长绘画或音乐。

班上的小m学习进度稍慢,但他非常乐于助人,总是主动整理教室图书角。我在全班面前表扬了他的优点,看到眼神中绽放的欣喜,我明白了张桂梅校长所说的“教育的底线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坠入尘埃、零落成泥”的真正含义。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价值,教育不是用同一个模子塑造人,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生命的光彩。


坚持与耐心:教育是慢艺术

电影展示了张桂梅校长面临的种种困难——资金短缺、师资匮乏、家长的不理解。虽然我们面对的问题没有这么巨大,但每天也有各种挑战:家长对教学方法的质疑、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个别学生行为问题⋯⋯

张校长的事迹提醒我,教育需要坚持和耐心。上学期,班上有个孩子特别调皮,上课总是坐不住。我每天耐心引导,与家长沟通教育方法,逐渐帮助他建立规则意识。到现在,他已经能够认真听讲并积极发言了。正是这种细微的、日常的坚持,让改变得以发生。


我是桥梁,亦是园丁

张桂梅校长说:“说到底我是一名山村老师,是山里和山外的一座桥。”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我们都是渡人之人。作为一年级语文老师,我是孩子们从家庭到学校的桥梁,从游戏到学习的引导者,从识字到阅读的摆渡人。

每天看着孩子们从拼音都认不全到现在能自己读简单的绘本,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就像张桂梅校长看到学生考上大学时的欣慰,我们都在见证成长的发生。

放学时,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地离开校园,我常常想起电影中张桂梅校长看着学生们奔跑的身影。虽然我们的舞台不同,但使命是相通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

我可能无法像张桂梅那样成为一座高山,但我愿意成为一座桥梁,让孩子们通过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我愿意成为一名园丁,细心呵护每一朵花的绽放。相信有一天,这些孩子也会成为自己生命中的高山,巍峨屹立,俯瞰平庸的沟壑。

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既要看得见学识,更要看得见人;既要关注成长,更要关爱生命个体的差异尊重和允许不同的存在。这或许就是张桂梅校长和《我本是高山》给我的最珍贵的启示。


阅读(37)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