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艺苑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
以师者之光,照女性之路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2025-09-04 12:09)
栏目:个人博客
以师者之光,照女性之路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我本是高山》用粗糙而滚烫的镜头,将张桂梅校长的故事铺展在银幕上。当影院灯光亮起时,那些关于教育与性别、坚守与突围的画面仍在眼前翻涌。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同时站在 “老师” 与 “女性” 两个维度,让我们看见一位教育者如何用生命做火把,照亮山区女孩被命运紧锁的门窗。
从 “老师” 的角度看,张桂梅的教育充满着近乎偏执的赤诚。电影里有个细节让我鼻尖发酸:她拖着病体在教室走廊巡查,手里攥着止痛药,却对着迟到的学生厉声训斥,转身又悄悄把自己的馒头分给饥饿的女孩。她的课堂从不是温室,而是磨刀石 —— 用严苛的作息挤压惰性,用 “我们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的口号击碎自卑,用家访时翻山越岭的脚步丈量教育的边界。当家长把女孩的退学归咎于 “迟早要嫁人”,她红着眼眶拍桌子:“我就是要她们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种近乎 “蛮不讲理” 的坚持,恰是师者最珍贵的底色:她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撕开命运的裂缝,让孩子们相信 “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不是一句空话。
而作为 “女性”,张桂梅的抗争更显悲壮与伟大。电影中,她对着镜头平静地说:“我这辈子没什么钱,但我救了两千多个姑娘。” 这句话背后,是她对女性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在重男轻女的山区,女孩的梦想常被 “嫁人、生子、做家务” 的宿命碾压。张桂梅看懂了这种困局 —— 她自己也曾在病痛与贫困中挣扎,更明白女性突破枷锁需要多大的勇气。她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做示范:女性不必依附谁而活,教育是她们手里最锋利的剑。当银幕上女孩们喊着校训冲向考场时,我忽然懂得:张桂梅不仅在办学,更在重建一种信念 —— 女性的价值,从不由婚姻或生育定义。
电影没有回避张桂梅的脆弱。她会在深夜因疼痛蜷缩在床上,会对着丈夫的遗像默默流泪,会在学生叛逆时感到无力。但正是这些 “不完美”,让这个角色更显真实。她不是神坛上的圣人,而是用血肉之躯对抗宿命的勇者。作为老师,她是托举梦想的梯子;作为女性,她是打破天花板的先锋。两种身份在她身上交织,最终凝结成照亮黑暗的光。
观影结束,看到身边的老师们都眼眶微红,我知道,这是同为教育者,对张校长的倾佩之情,也是同为女性,对电影里女学生、女老师的共情。同为女教师,我们明白,兼顾母亲与老师这两个角色的不易,有付出,有取舍,就会有亏欠。我们时常感慨,我陪学生的时间要比陪自己孩子的时间还要多,家庭与工作,学生与孩子,在我们心里,没有孰轻孰重。母亲与教师,这两个身份赋予我们的责任是一样重的。幸运的是,在这个时代,在正达,我们被理解,我们被支持。无论是家人的支持,还是学校、同事的鼎力相助,让我们不再处于家庭、工作二选一的困境,让我们能更有力量地站上讲台,也更没有负担地卸下铠甲拥抱家庭。
电影告诉我们,作为女性,“我本是高山”。而此刻作为一名老师,一名正达的老师,我想说,感谢时代、学校给予我们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站在高山之上,与学生、同僚并肩攀登更高的山峰,让我们能够站在光明之处,寻找更光明的,属于教育者的未来。
阅读(16)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