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大彬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
与“不可能”的较量 (2025-09-05 08:50)
栏目:个人博客
看完《我本是高山》,我感慨万千......
一、把“不可能”写在山脊上
云南丽江华坪县,群峰像一堵堵高墙,把贫困、早婚、辍学等字眼牢牢钉在大山里。2001 年以前,这里的女孩子读到初三便算“顶破天”——回家种地、换彩礼、早早嫁人是她们被写好的剧本。
可偏偏有一个人,要把“不可能”翻到另一面。
她叫张桂梅。她说:“只要有一个女孩因贫困失学,我就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给你们看!”一句话,掷向大山的回声是:痴人说梦。
二、把“梦想”落在泥土里
为了这句“痴人说梦”,张桂梅开始了漫长的“泥土长征”......
整整五个假期,她蹲在昆明街头,拿一沓荣誉证书复印件“拦路化缘”,被骂过“骗子”,也被保安轰过; 她把政府给她买新衣的 7000 元差旅费全部换成电脑,捐给福利院,自己穿着 20 元一件的衬衣跑山路; 她挨家挨户家访,最远的一家要徒步 4 个半小时,夜里借宿猪圈边的小屋,只为劝回一个想辍学嫁人的女孩; 她把去世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毛呢大衣剪成两件,给寒冬里光脚穿凉鞋的学生裹脚。
2008 年 9 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中——在四面漏风的平房里开学。首届 100 名学生,96 个是建档立卡户,平均成绩不足 300 分。
所有人等着看笑话:这也能考大学?
三、把“不可能”改写成“不,可能!”
开学第一课,张桂梅让学生们闭眼 30 秒,想象十年后的自己。
“我看见自己穿着白大褂,在给阿爸看病。”
“我看见我站在讲台上,给更小的女孩讲函数。”
……
泪水砸在课本上,大山第一次有了回声。 凌晨 4 点 50 分,张桂梅的喇叭划破夜空:“姑娘们,起床!” 每天 10 分钟吃饭、3 分钟洗漱、排队背书,跑操时也要举着单词本; 老师们三年没请过一次假,张桂梅口袋里随时装着速效救心丸,昏倒在走廊被扶起后继续评课。
2011 年 6 月,首届 96 名女生全部上线,综合上线率 100%,其中 6 人考上一本。山里第一次响起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车喇叭。到今天,2000 多名女孩从华坪女高出发,成为军人、医生、教师、律师……她们把“不可能”翻译成一句话:大山再也挡不住我的未来。
四、把“梦想”传成接力棒
2021 年,毕业生周云丽放弃县城编制,回到母校任教。有人问她:“好不容易飞出去,为什么飞回来?”周云丽翻出一张泛黄的纸条——那是她高一那年写给张桂梅的:“如果有一天我走出了大山,我要回来帮您把更多的妹妹送出去。”张桂梅把纸条贴在办公室墙上,下面补了一句:“梦想不是逃离,而是让更多的梦想落地生根。”
五、把“没有什么不可能”写进时代答卷
曾有媒体质疑:“华坪女高至今没有清北学生,你算不算失败?”
张桂梅答:“我从来没想培养清北状元,我只想培养不认命的女儿。”
2024 年,157 名考生中 150 人达本科线,录取率 95.5%。她们中的大多数,只是考上了普通本科、甚至专科,可她们第一次拥有了“选择”的权利——选择不再重复父辈的贫困,选择把下一代生在更好的世界。
张桂梅用 17 年的坚守证明: 当教育被信仰点燃,大山也能长出翅膀; 当梦想被行动注脚,“没有什么不可能”就不再是口号,而是千千万万女孩子的日常。
今天,如果我们走进华坪女高,仍会看到那个满头白发、贴满膏药的身影,拿着喇叭在操场中央喊:“姑娘们,跑起来!世界那么大,咱们去把它变成家!”
于是,一群又一群女孩,迎着晨光,在曾经写满“不可能”的山脊上,踏出了笃定的答案——“梦想不会辜负每一个为它拼命的人。只要肯出发,大山也会为你让路。”
阅读(25)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