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瑞迪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
以师者之责,承高山之志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2025-09-05 09:24)
栏目:个人博客
《我本是高山》不是用华丽的镜头语言,而是以最质朴的叙事,将张桂梅校长的故事刻进了我的心里。作为一名教师,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泪水几乎未曾停歇——为大山女孩们命运的挣扎,更为张桂梅校长用瘦弱身躯扛起教育希望的执着。她像一束穿透群山的光,让我重新审视“教师”二字的重量,也让我明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
影片最让我震撼的是张桂梅校长“与命运死磕”的韧劲。她拖着病体,揣着一兜药片,在泥泞的山路上往返奔波。镜头里,她的鞋沾着泥、裤脚磨破边,每走一步都要按住隐隐作痛的身体,却从未停下寻找辍学女孩的脚步。在工地,她寻过钢筋水泥的嘈杂,拉住那个戴着安全帽的女孩,声音沙哑却坚定:“跟我回学校,读书不是没用,是能让你自己选择人生。”面对家长“女孩迟早要嫁人”的固执观念,她努力用自己的经历、用走出大山的女孩的故事,一点点敲开家长们封闭的思想。
她对学生的爱,是日积月累的行动。深夜的宿舍,她给想家的孩子掖好被角;用本应该给自己看病的捐款带听力障碍的学生去医院治疗;还将酗酒打女儿的学生妈妈接到学校食堂工作,拯救了学生和她的家庭。对于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张桂梅多次家访,甚至拿出自己的钱,努力将学生留在学校……她把所有的光和热都给了学生,却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顾的人。
最戳中我的,是影片里放学后学生们依然在走廊努力读书的场景:张桂梅拿着手电筒,嘴上催着孩子们快去睡觉,嘴角却带着笑意,眼里却闪着泪光。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支撑她熬过病痛、熬过质疑、熬过所有艰难的,不是“伟大”的标签,而是看着女孩们眼里燃起希望的模样,是听到她们说“想考去大城市看看”时的欣慰。她用教育为大山里的女孩劈开了一条路,让她们不必重复“早早嫁人、一辈子困在山里”的命运,这份“改变他人命运”的信念,正是教育最动人的力量。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看完影片,久久不能平静,张桂梅校长用行动告诉我,教师的价值,从来不是教出多少高分学生,而是用真心和坚守,为每个孩子点亮前行的灯。往后的教育之路,我想这样做:
第一,做“看得见每个孩子”的老师。课堂上,不只盯着成绩靠前的学生,更要留意那些坐在角落、不敢发言的孩子。他们或许因为一次失误而自卑,或许因为家庭原因而敏感,我会多给他们一个微笑,多叫他们一声名字,多留一点时间听他们说话,让他们知道“不管你成绩好不好,老师都在乎你”。就像张桂梅记住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那样,我要把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做他们愿意倾诉的“大朋友”。
第二,做“有耐心的引路人”。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不是急于批评指责,而是蹲下来听听他们的想法——或许他们的“调皮”,只是想得到关注;或许他们的“叛逆”,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我会花时间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用包容代替说教,用引导代替压制。就像张桂梅一次次去工地、去家里找回辍学学生那样,不放弃每个孩子,陪着他们慢慢成长,哪怕进步很慢,也愿意等他们“开花结果”。
第三,做“传递希望的播种人”。张桂梅用“走出大山”的信念激励学生,我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种下“向上”的种子。我会多给他们讲不同行业的故事,让他们知道世界很大,有很多值得追求的梦想;我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兴趣,哪怕是喜欢画画、喜欢打球,也会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告诉他们“你的热爱,值得被认真对待”。我想让学生知道,学习不只是为了考高分,更是为了拥有选择人生的底气,就像张桂梅让女孩们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那样,让我的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张桂梅校长践行的这句话,也为我们这些教师树立了榜样。我或许成不了像她那样的“高山”,但我愿意做铺路的石子、发光的萤火,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真心对待每个学生,用坚守践行教育的初心。愿我们都能以师者之责,承高山之志,让每个孩子都能迎着光,走向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阅读(27)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