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贤赟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7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7)
以“正”气立心,以“达”观行远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2025-09-05 15:27)
栏目:个人博客
以“正”气立心,以“达”观行远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观看《我本是高山》这部展现张桂梅校长感人至深事迹的影片,我内心深受震撼,并获得了深刻的启示。实际上,这部电影开篇便让我心情颇为沉重。影片中对学生的细腻刻画、对年轻教师的生动描绘,以及对张桂梅校长的深情展现,都让我情不自禁地产生共鸣,心生哀怜。
影片中,张桂梅校长疾病缠身,却依旧能够翻山越岭,走过超过十万公里的家访之路,去寻觅村落中因贫困而失学的女孩;她生活清苦,却将累计上百万元的全部奖金以及大部分工资都捐献出去。尤其那句极为朴实却又饱含时代辛酸的话语——“一个女孩子念书,可以改变一家三代女性的命运”,更是促使我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与使命。
“正”在气:贤良方正的品格塑造
张桂梅校长以行动诠释了教育公平的真谛——她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大山女孩因贫困而丧失受教育的机会。这种有教无类的实践,与我校所倡导的"贤良方正"理念高度契合,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个角落。
张桂梅校长之所以能够点燃众多女孩的人生梦想,正是因为她自身犹如一盏明灯,以病弱之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双重使命:既要在知识传授上力求专业精准,更要以身作则,以正直品格为学生树立标杆,引领他们成长为品行端正、肩负社会责任的“正达人”。
“达”在观:博物通达的视野开阔
张桂梅校长用行动践行着"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教育追求,她让整个社会成为教育的课堂,鼓励学生在广阔天地中学习成长。这种教育实践与我校"博物通达"的理念相互呼应,共同指向更开放的育人视野。
影片中,张桂梅校长带领学生们登上山顶、眺望远方时说道:“正北方向690公里,就是四川大学了”“往东2200公里,厦门大学,出门就能看见大海”“翻过这些山,我们一起走出去”。这种视野的拓展,正是“达”的精髓所在——让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通达的智慧,能够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时常思索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物理定律的同时,也能理解这些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我致力于引导学生探寻生活中的物理奥秘,设计贴近实际的实践项目,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领悟知识的真谛,从而培育其跨界融合的思维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养。
“正”在心:明德启智的心灯点亮
张桂梅校长深谙"点亮心灯"的教育智慧,她通过晨读誓言、梦想启迪等方式,在学生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这种教育模式,非但传授学识,更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希望之光。她不仅帮助女孩们学习知识,更点亮了她们的人生梦想。影片中,女学生们在学校操场上、在奔赴高考考场的路上一遍遍齐声朗诵她们的誓言:“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誓言不仅在大山深处回荡,更萦绕在观众的心头,成为整部电影的精神核心。
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点亮学生的心灯,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潜能。每当我目睹学生双眸中闪烁出领悟物理奥秘的惊喜之光,或见证他们攻克难题后展露的自豪之色,我皆深切感受到这便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达”在行:因材施教的智慧实践
影片中,张桂梅校长针对不同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那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她严格督促;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她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她无私地提供援助。这种因材施教的智慧,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在她的教导下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方向。
在教学中,我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理念,不仅在物理学科中重视实验与实践环节,更鼓励跨学科融合的体验式学习。这种“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知识理解、锤炼实践本领,与张桂梅校长因材施教的实践智慧形成深度共鸣。
结语: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教育并非标准化生产,而是要精心培育每一颗种子,让它们按照自身的天性生长开花。张桂梅校长便是这样一位悉心培育种子的园丁,她让那些大山里的女孩们得以茁壮成长,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在正达,我们秉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情感培育、态度养成、价值观形成融入多元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具有“大气、正气、雅气、灵气”的“达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国人。
观看《我本是高山》,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品格、开拓视野、点亮生命。让我们以张桂梅校长"我本是高山"的信念为指引,培养更多贤良方正、博物通达的正达学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者的力量。
正如张桂梅校长所坚信的那样——每一个孩子,都本是一座高山,而非溪流;每一个人杰,都不应被平庸所埋没。
阅读(26) | 评论(0)
前一篇:差异化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