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青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5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5)

以高山为灯,照我育人路 —— 观《我本是高山》有感 (2025-09-05 18:18)

栏目:个人博客

以高山为灯,照我育人路
—— 观《我本是高山》有感

        走出会议室时,晚风正凉,可眼眶里的热意却久久散不去。《我本是高山》里,张桂梅校长裹着褪色的棉袄,在云南的风雪里把一个个女孩往教室里拉的画面,像一根细针,轻轻扎在我心里最软的地方 —— 原来 “伟大” 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把别人觉得 “不可能” 的事,用一辈子的执念,熬成了 “一定行” 的日常。而这份执念,恰与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初心,撞了个满怀。

        影片里有个镜头我记了很久:张校长握着学生满是冻疮的手,把暖水袋塞进她怀里,说 “书能治穷,也能治命”。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班上的小宇 —— 那个总是缩在教室角落,作业本上满是涂鸦,连 “a” 都写得歪歪扭扭的男孩。第一次找他谈心,他头埋得低低的,小声说 “我妈说我不是读书的料”。那天晚上,我翻着他画得满是奥特曼的作业本,突然想起张桂梅说的 “每个孩子都是待开的花,只是花期不同”。

        从那以后,我每天早到十分钟,坐在他旁边教他握笔;把课文里的故事改成他喜欢的 “奥特曼打怪兽” 版本,比如 “小奥特曼要认识‘火’字,才能打败喷火的怪兽”;他偶尔写出一个工整的字,我就把红五星贴在他课本上,告诉他 “你看,你写的字比奥特曼的能量还强”。有天放学后,他突然跑回来,从书包里掏出一颗皱巴巴的糖,塞给我说 “老师,我今天认出‘妈妈’两个字了”。那颗糖在我手心化了很久,甜得我鼻子发酸 —— 原来我们付出的每一点耐心,在孩子心里都是照亮前路的光,就像张校长在山里为女孩们点亮的灯。

        影片里张校长咳着血还在查寝的片段,让我想起那年深秋的那次感冒。当时流感肆虐,我发着 39 度的烧,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却偏偏赶上要讲《秋天的雨》。同事劝我请假,可一想到孩子们早就盼着听 “秋天的雨藏着颜料盒” 的故事,我还是撑着去了教室。那天我拿着小黑板,把要讲的词语一笔一画写下来,用手势比划着 “银杏叶像小扇子”,用哑掉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念句子。下课时,小琪跑过来,把她的保温杯递给我说 “老师,我妈说喝热水能治嗓子”,杯身上还贴着她画的小太阳。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张校长为什么能在病痛里坚持 —— 因为学生的牵挂,从来都是老师最硬的铠甲。

        张桂梅校长说 “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可我觉得,她是把自己活成了一座桥,让山里的女孩踩着她的肩膀,走到了更远的地方。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又何尝不是在做 “搭桥” 的事?我们教孩子认第一个字,读第一句话,讲第一个故事,其实都是在为他们搭一座通往世界的桥 —— 这座桥里,有 “床前明月光” 的温柔,有 “司马光砸缸” 的智慧,更有 “少年强则国强” 的力量。就像我教孩子们读 “爱” 字时,会告诉他们 “爱就是把‘朋友’的‘友’藏在心里”;教他们写 “家” 字时,会说 “家就是宝盖头下,有爸爸妈妈和你”—— 这些细碎的瞬间,不正是在孩子心里播下 “爱” 与 “责任” 的种子吗?

        如今再想起影片结尾,那些从华坪女高走出来的女孩,回到山里当老师、当医生的画面,我突然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或许没有张校长那样 “改变命运” 的壮举,但我们可以在每一堂语文课上,用故事温暖孩子的心灵,用文字点亮他们的眼睛;可以在每一次批改作业时,用红笔写下鼓励的话,让他们知道 “你很棒”;可以在每一次谈心时,蹲下来听他们说话,让他们觉得 “老师懂我”。

        张桂梅校长是一座高山,而我们,愿做攀山路上的同行者,把她的精神揣在怀里,把对学生的爱融进日常。往后的日子,我会继续站在小学语文的讲台上,像她那样,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不辜负每一份期待 —— 因为我知道,我们教过的每一个字,讲过的每一个故事,都会成为孩子心里的光,照亮他们未来的路。而这束光,就是对 “高山” 精神最好的传承。


阅读(12) | 评论(0)

前一篇:守正与创新